返回 我,李晔,大唐末代天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27章 乡练法[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个缩小版的藩镇割据。

    综上,李晔最后决定务精而不在多,只保留奉天、梨园寨、蓝田三座军城,另在东、西渭桥设下两座营寨,其余军城和营寨一应拆除,不再驻兵。

    只剩下的三座军城,自然可集中人力物力强化城防,包括加固城池、修缮器械、改善交通等等。

    另外,这五处驻防地与京城诸军一一关联,算是落实了责任制,也是加强京城对周边军队的控制。

    奉天军城仍由忠义都镇守,镇将马一夫,编额一千人,这一千人划归顺义军名下。如此,奉天城的功过兴衰便都可算到顺义军的账上,顺义军也自然得加强对奉天城的营造。

    同理,梨园寨归飞龙军负责,同样编千人都镇守,由飞龙军选派将卒出驻。这一千人不占飞龙军原有的三千人编额,另行招募。

    蓝田军城归赤颜军。

    东、西渭桥分归顺昌军和定都军,与三座军城略有不同,这两处兵营编五百人。

    五处外镇地划给了各军负责,照理说不用李晔这个天子再一一操心了,但李晔还是另提了个“建议”,建议各军内部采取轮戍制。即驻京部队定期轮戍外镇,而外镇队伍定期返京修整。

    李晔的这个轮戍制明显借鉴的是北宋朝的治兵方法。

    但与北宋那种“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做法又有本质的不同……

    加强军城防务还只是应有之意,真正能体现“寓兵于农”精髓的是杜让能提出的“乡练法”。

    乡练法,即各县乡忙时务农,闲时练兵,兵农结合,寓兵于农。

    这看似是一种非常复古的做法。

    但若考虑到当世普遍采取的是兵农分离的募兵入伍,当世门阀庄园把控乡村基层社会形态已全面瓦解,而宗族接管乡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尚未形成。

    再考虑到杜让能本是一个文人,还是门阀望族(尽管当时的京兆杜氏已实际上瓦解)子弟,能提出“乡练法”就十分新颖了。

    杜让能提出乡练明显是借鉴了当时团练乡夫的做法。

    但同样有本质的不同。

    团练乡夫是地方豪强大族发起,迫使中央或地方官府让步,由他们来染指当地兵权,最终只会加剧分裂割据。

    而乡练法是由朝廷组织、训练地方民夫,使地方在增强面对外敌或山匪的自我防御的同时,也能为朝廷提供源远不远的后备兵源。

    为达到这个目的,杜让能上呈三点建议。

    一是乡练由地方官府组织;

    二是乡练由朝廷选派将官赴地方训练;

    三是将乡练所耗时日计入朝廷徭役之中,即,民丁参与乡练就等同服朝廷徭役,可用之抵消徭役;若超出核定的徭役时日,或该民丁本已免去徭役,则计日发放饷钱。

    李晔一应允可。

    只一点,赴地方乡练的将官自是从各军中挑选,但并不归各军负责,李晔将这个选派权交付兵部。

    因为他明白一点,各军选将时,更看重该将官的才能,而由朝臣把控的兵部,相对来说会更看重该将官的品性。

    至少在乡练这一块,让民夫们知晓忠君大义,愿意为朝廷效力,比把他们训练得个个如武夫般彪悍,重要得多。

127章 乡练法[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