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伪满洲国”[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府。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制造了“天津事件”,将溥仪从其在天津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带出,后经大沽口、营口、旅顺,接至抚顺的日本军营内。
1931年底,因九一八事变引咎辞职的原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前往东北,与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和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商讨事变进展。1932年1月28日,返回日本的南次郎向日本天皇作了《满洲近况》的报告,建议在中国东北建立“新国家”。在报告中,南次郎指出,如此可以方便日本今后进攻苏联“向北发展”,而日本通过控制这个“新国家”的经济,可以获得使日本永久自给自足的资源,还可以通过向中国东北移民解决日本人多地少的问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直冀望复辟清朝的前清贵族以为时机到来。满洲宗室、时为吉林省军参谋长的熙洽趁吉林长官奔母丧不在城中之机,打开吉林城门,向日本投降。满族人熙洽成为日本侵华以来第一个投降日寇的中国官员。熙洽密信清朝逊帝溥仪,请“皇上”(溥仪)回到“祖宗发祥地,复辟大清,救民于水火”,在“友邦”(日本)支持下,先据有满洲,再图关内。以已经升任吉林省代理长官的熙洽为首的前满洲贵族向日本方面提出迎接溥仪至满洲、建立君主制的国家。日本关东军方面也早已认定溥仪是合适的傀儡人选。战后,城野宏供认日方选择溥仪的原因为:首先,溥仪“同中国本部的国民党没有任何联系”;其次,“满洲和蒙古的一些旧的阶层对于清朝还怀有传统的向往”;第三,“一般的农民……对由满洲的爱新觉罗家实行的王道政治似乎更加欢迎”。
1932年2月16日,关东军参谋长坂垣征四郎等*纵下,召集奉军元老、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张景惠、熙洽、马占山、臧式毅,及谢介石、于冲汉、赵欣伯、袁金铠等人在沈阳大和旅馆召开“东北政务会议”,会议由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主持。会议决定迎接溥仪为满洲国执政,并分配了各人在政权中的职务,其中板垣征四郎任奉天特务机关长、满洲国军政部最高顾问,清朝余孽郑孝胥出任国务总理,张景惠以及奉军将领原辽宁省主席臧式毅等出任要职,定都长春“就职”。18日,发布《独立宣言》:“从即日起宣布满蒙地区同中国中央政府脱离关系,根据满蒙居民的自由选择与呼吁,满蒙地区从此实行完全独立,成立完全独立自主之政府。”23日,坂垣在抚顺与溥仪会面,告知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原本以为能够重登帝位的溥仪尽管对于“执政”的安排甚为失望,但只能接受。
3月1日,发布《建国宣言》,伪满洲国宣布成立。首都设在长春(改名为新京),上述宣言都在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张景惠的公馆发表。
6日,溥仪从旅顺出发,9日在长春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年号为“大同”。同时任命该国各府、院、部的负责官员,伪满洲国正式建立。
1932年伪满洲国建国时,国务院以“国务总理”为首,以下各部组织长官则称为“总长”。伪满洲国建国当初的国务院首届内阁如下:国务总理郑孝胥(汉族)民政部总长臧式毅(汉族)民政部次长葆康(满族)文教部总长郑孝胥(汉族)文教部次长许汝棻(汉族)外交部总长谢介石(汉族)外交部次长大桥忠一(日本人)军政部总长马占山(汉族)军政部次长王静修(汉族)司法部总长冯涵清(汉族)司法部次长古田正武(日本人)财政部总长熙洽(满族)财政部次长孙其昌(汉族)实业部总长张燕卿(汉族)实业部次长高桥康顺(日本人)交通部总长丁鉴修(汉族)交通部次长平井出贞三(日本人)
1932年6月14日,日本众议院通过决议,承认满洲国;9月6日,日本内阁通过决议,承认满洲国,15日,日本正式承认满洲国,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洲国特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与伪满洲国国务总理郑孝胥在勤民殿签署《日满议定书》。
《日满议定书》规定日本正式承认满洲国,并在满洲国驻军担负满洲国的国防。在附件中规定由日本管理满洲国的铁路、港湾、航路、航空线等。此外,还约定日本军队所需各种物资、设备由满洲国负责,日本有权开发矿山,日本人有权充任满洲国官吏,日本有权向满洲国移民等等。9月16日中华民国政府对日本策动满洲独立并建立满洲国提出严重抗议。9月4日,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在北平完成调查报告书,国际联盟强烈谴责日本政府的行为,并不承认满洲国政府的合法性。1933年3月27日,日本表示抗议并且脱离国际联盟。
11月24日,日本正式任命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为驻满洲国大使。
1934年3月1日,爱新觉罗·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溥仪称帝,改年号为“康德”。
傀儡政权--“满洲帝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121.7万人,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新京(しんきょう,hsinking),1932年由长春改名。(19321945)年8月为满洲国首都。随着1945年满洲国灭亡,新京改回长春至今。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成立“满洲国”,“满洲国”宣布定都长春,这一地名从1932年3月15日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总共使用了13年零5个月。
1935年2月12日,满洲国与日本签订关税协定。
1935年4月6日,满洲国皇帝溥仪第一次访问东京,日本天皇裕仁到东京车站迎接。
1935年5月2日,满洲国皇帝溥仪颁布《回銮训民诏书》,表示自己与日本天皇“精神如一体”,满洲国与日本“一德一心”,形成“不可分”的关系。
1937年11月5日,日本与满洲国缔约,日本撤废在满洲国领土上的治外法权。所有以往根据日清政府条约由日本管辖的满铁附属地管辖权均转交于满洲国政府。
军事上,伪满军事力量由“满洲国家军队”、“后方警备”、“治安维持”三部分组成,由日本关东军控制,起初作战力量薄弱,主要军事任务由关东军实行,后来由于关东军主力南下,兵力不足,加之满洲地区抗日武装遭到镇压而削弱,“满洲国军事力量”才更多地独立承担军事任务。这其中有很多是日本从朝鲜半岛征召的朝鲜籍日本兵。
伪满全境分为十一个军管区,区首长称司令。伪满军事权力为关东军所控制,其军队的调动、演习、装备更换、人事变动都要经过关东军司令部的批准。满洲国军衔分为将、校、尉三等九级。满军由军官学校毕业后初任少尉,满2年进中尉,中尉满2年进上尉,上尉满3年进少校。少校满3年进中校,中校满3年进上校。上校4年进少将,少将3年进中将,中将4年进上将。最高军衔为上将,为终身职。上将之上又设立将军,仿照日本的元帅,为荣誉军衔。张景惠、张海鹏、于芷山、吉兴四人获得将军军衔。1937年(康德四年),“满洲国家军队飞行队”成立。太平洋战争后期,即1944年4月以后,隶属于日本“第二航空军”指挥,参与太平洋战争。装备机种有“九七式战机”、“一式战机”、“二式单战机”等。空军兵力最多时有含运输机在内约110架飞机。
伪满海军成立于1932年2月15日。起初拥有5艘舰艇。1933年4月1日日本成立“驻满海军部”,满军海军从此逐渐发展。1938年日本“驻满海军部”废止,翌年11月海军被编入“满洲国陆军”,名称改为“江上军”,人数约为2000人。主要是协助关东军和伪满陆军执行河川警备任务,在河川冻结期成为陆战队或国境警备队。在南满的渤海另有一支海上警备部队。
根据1932年签订的《日满议定书》,伪满的对外国防由日本关东军负责。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本陆续抽调关东军前往中国战场,伪满国境防务日益空虚,于是在1938年颁布《国兵法》,规定全国20至23岁的男性都有服兵役三年的义务。每年春季征集20万人,予以军事训练,主要是充当工兵,修筑军事堡垒,或者协助警察维持地方治安。不适合服兵役者要参加为时三年的“勤劳奉公队”,从事土木工程徭役。
伪满解体后,残存的关东军官兵作为俘虏被送到西伯利亚从事强制劳动。伪满军队被苏军缴械,其装备后来被移交给国民政府和中共军队。很多伪满军人(包括部分日本人)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军所歧视,认为他们曾接受“奴化教育”,因此他们转而投奔当时正在扩充力量的中共军队。其中的某些技术兵种人员日后成为中共军队相关兵种如空军、炮兵和装甲兵等的骨干力量之一。中共军队进入东北后,全面接收伪满军二十余万人,成为林彪的第四野战军。
为达到使满洲最终成为日本人国土的侵略目标,日本以开发满洲的名义展开“国策移民”活动,计划20年内从日本向满洲移民100万户、500万日本人。1936年4月,日本关东军在长春召开移民会议,制定《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截至1944年9月,居于满洲各地的日本移民(包括开拓团民)共1,662,234人。在1945年后,大部分日本移民被遣返,1946年5月于葫芦岛进行日侨大遣返,但另有日本遗孤的问题。
伪满洲帝国是日本侵略者一手扶植的傀儡政权,是日本统治中国东北的政治工具。1945年8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伪满洲帝国灭亡。
参与建立伪满洲国的人员,其后都成了“伪满战犯”,遭到历史的审判。伪满洲国灭亡时,溥仪被苏联军队拘捕,1950年8月由苏联移交中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12月获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研究专员,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溥仪由清朝末代皇帝和伪满皇帝改造为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食其力的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确成为长久的话题。
第14章 “伪满洲国”[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