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征高句丽【三】[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说实话,李世民随着天下长久安定,加之年纪渐长,已经没有了往日那股打打杀杀的冲劲,没有那种耀武扬威的霸气。如今,他就像一个放下屠刀的杀手,内心渐渐复归淡然恬适,不想动兵戈之事。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劳扰百姓,不想大量消耗财力,因为这会消弱大唐的国力,进一步影响大唐的发展。然而,他又清醒地意识到辽东问题若不能得到彻底解决,最终会制约大唐的发展和强大。因此,战与不战是对相当尖锐的矛盾问题。也正为这样,他一直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内心十分纠结。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认为攻打高句丽利大于弊,于是便下定了决心。
一日,李世民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李靖、马周、于志宁、褚遂良一班心腹大臣召到齐政殿议事。他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从臣子们脸上逐一扫过,似乎在琢磨他们的心思。而众臣们心里倒是很明白,不用费心思来猜度皇上,因为他们都知道皇上招自己来是为何事。也是,自从相里玄奖从辽东回朝廷后,李世民几乎天天都在大臣耳边念叨着高句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兵征讨的意思越来越明显了。正因如此,朝中大臣们都预料到皇上很快就要发兵高句丽,这让一些主战者欣喜不快,不过大多数人还是深感担忧。这不,房玄龄、李靖他们从皇上的神色中察觉到了什么,眉头不由微微皱了起来,脸上露出忧虑之色,他们真担心皇上不听劝阻而执意讨伐高句丽。不幸的是,很快他们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一会儿后,李世民气忿地说道:
“泉盖苏文狂妄自大,敢不听朕之劝告而执意行事,致使百济蠢蠢欲动,新罗人人自危,影响天下安定。故而,朕欲起兵讨伐高句丽,以安天下之势。”
“皇上圣明!”长孙无忌随声附和道,“泉盖苏文弑君纂权,大逆不道,实乃乱臣贼子,皇上当起兵讨之,以护天下之法。”
“长孙大人所言甚是!”李世勣赞成道,“泉盖苏文不仅弑杀君王,残害忠臣,而且还为虎作伥助百济攻打新罗,致使辽东动荡,我大唐边境不宁。若任其肆意妄为,不日便将攻取党项,阻我朝与新罗之往来。再者,新罗难敌高句丽、百济联军,倘若我大唐迟迟不发兵,不久必为他们所取。新罗一亡,高句丽、百济当会乘胜侵凌我大唐边境,掠夺我大唐女子财货。如此,非但不能解救羁留辽东之中原人,也收复不了辽东之地,且得长期遭受边患。”稍顿,他又拱手对皇上说道,“为今之计,臣以为皇上当遣大军征讨高句丽,杀泉盖苏文,灭此小国,以永绝后患。臣不知皇上以为如意?”
“爱卿言之有理!”李世民听了,不由点头答道,“泉盖苏文不仅弑杀国王暴虐百姓,而且恃强侵凌邻国,危及我大唐边境的安宁,不可不伐之。”
“臣以为不可!”房玄龄持异议道,“泉盖苏文虽犯上作乱,十恶不赦,然其非我朝之臣,何以越俎代庖?再者,因一人之过而大动兵戈,臣以为不妥。”
“房大人此言差矣!”长孙无忌反驳道,“大唐乃宗主之国,泉盖苏文便是我朝外臣,今其犯下滔天之罪,皇上岂能不兴师问罪,否则法理何在!”
“此事不仅仅关乎法理,更关乎到辽东安定,天下安定哪!”于志宁若有所思地说道,“今我大唐西北安宁,只有这东面之国未完全归顺。今泉盖苏文掌权高句丽,一改已故荣留王亲善大唐的计策,执意与我大唐为敌。若不加以讨伐,其必得寸进尺,先灭新罗,继而犯我大唐边境。故而,臣以为可伐之。”
“高句丽虽恃强侵凌新罗,然并未犯我大唐边境,伐之当出师无名也。”房玄龄坚持道。
“何谓师出无名?”李世民面带愠色地瞥了眼房玄龄,振振有词地驳道,“泉盖苏文不顾君臣之义,犯上作乱,弑君纂权,残杀大臣,实为十恶不赦。其掌权后又穷兵黩武,屡次遣军侵扰吞食邻邦新罗疆土,致使生灵涂炭,天下不宁。朕曾遣使前往晓之以理,规劝其休兵罢战,以安辽东,然其置之不理,继续侵扰新罗,且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今新罗等待朕率军前去援救,而高句丽百姓期盼朕讨伐逆贼,朕不可不伐之!”
“皇上麾旗所指则中原平
第204章 征高句丽【三】[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