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贞观风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3章 征高句丽【二】[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p; “的确,以我大唐兵力攻取高句丽当非难事。”李世民颇为自负地答句,随即话锋一转说道,“然用兵须劳民伤财,于社稷并非幸事,故而朕不敢随意诏令将帅发兵哪。今日之事,朕欲遣一口舌之士前往高句丽、百济,劝告他们罢兵新罗,与我大唐修好。若不加以兵,便可使两国臣服于朕,岂非上上策!”

    “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若皇上能遣人说服高句丽、百济不攻打新罗,不残害羁留于辽东的中原人,并自愿归还他们长期占据的辽东,这当然是上上策。”张俭想了想,兀自摇头说道,“然臣了解泉盖苏文老贼,他为人强硬自负,是决不会轻易向皇上的武力屈服,更不用说使臣那张嘴了。”

    “朕知你素来主张武力解决争端,然兵马可攻城拔寨,却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况且还得空耗府库,涂炭生灵。”李世民神色颇为不悦,一脸严肃地说道,“朕虽拥有百万雄师,一声令下便可讨伐逆贼,取其城池,然朕不想以武力使蛮夷屈服,而要以德使他们诚心归附。张俭,你难道不明白朕的心意吗?”

    “臣虽愚钝,然也深明皇上宽仁之心,谨守以德服人之道而善待四方蛮夷。”张俭固执地坚持道,“然蛮夷之人不明礼义,不知感恩,他们不会因皇上的仁德而屈从。尤其是泉盖苏文此弑君犯上之逆贼,他更不会为仁德所感化。故而,微臣以为只有兵戎相见,武威相加,方能使其屈服我大唐也。”

    “武力虽可解决争端,然其祸害过大,若非万不得已,决不可轻用。”李世民反对道,“今尚未到非用兵不可之时,自当先遣使前往说服,此乃上策。”

    “皇上,依臣看……”张俭虽知皇上主意已定难以更改,可他还是出于为臣之责继续力谏。

    “张俭,你不要再说了!”李世民脸色一沉,断然道,“朕心意已决,不可更改。先礼后兵,若泉盖苏文、扶余义慈不听劝诫,到时再作计议。”

    “是,皇上!”张俭见皇上固执己见,不肯采纳自己的谏言,只好很不情愿地放弃了。他向皇上拱手告退,然后轻叹一声,情绪低落地出了齐政殿。

    当天,李世民就下旨命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百济,劝告两国不要联合攻打新罗,更不可与大唐为敌。相里玄奖接到圣旨,立即便在一队人马的护送下出了长安,朝高句丽日夜兼程地赶去。半月之后,他来到了高句丽会晤国王高藏。高藏虽说是一国之主,却手无权杖,活脱脱一个傀儡。高句丽军政大权完全掌控在莫离支泉盖苏文手中,因此朝中之事由他说了算。泉盖苏文是武将出身,为人刚毅果决,作风相当强硬,自然不会被相里玄奖那番话打动,更不会因此而向大唐屈服。他以领土不可割让为由粗暴地拒绝了大唐所提出的要求,对李世民的劝告置之不理,差点还把上国使臣斩掉。

    相里玄奖死里逃生,惊魂未定,连夜出平壤城向百济飞驰而去。百济王扶余义慈是个色厉内荏之人,他得知大唐皇帝因自己举兵攻新罗而欲兴师问罪,不由心生畏惧,当下就回书表示服从大唐,不再发兵攻打新罗。然后,他大摆筵宴好生款待大唐使臣,临行前又送他一份相当贵重的礼物,恳求他务必在大唐皇帝面前替自己多美言几句。相里玄奖从扶余义慈这儿得到了些许安慰,总算没有白来一趟,也可向皇上交差了。于是,他带着几分得意返回长安。

    待相里玄奖回到京城时已是初春,冰雪已经融化,天气也逐渐地变暖,给人一种春回大地的美好感觉。然而,李世民却没有这种好心情,他正为高句丽的事烦心。他真没想到泉盖苏文敢不把他这个堂堂宗主国君放在眼里,公然要与大唐对抗,这简直是岂有此理!他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能征服高句丽,那就会让百济不诚服大唐,甚至连新罗也有可能脱离大唐,如此便会严重违背自己所倡导的天下秩序,而且对大唐东部边境后患无穷。因此,为维护大唐稳定和天下秩序,他必须想方设法使高句丽完全臣服于大唐。他原本希望泉盖苏文能够识时务乖乖地听从自己,谁知这位独揽大权的强硬派却公然向他挑战,向大唐宗主国所制定的秩序挑战,而且根本就没有回旋的余地。现在看来要想让泉盖苏文屈从听话,那就只有武力征服这条路可走了。

第203章 征高句丽【二】[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