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之天子守国门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4章 解缙的结局[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永乐大典》编撰的完成,是解缙人生的最高点,可是在大典完成的时候,却不见解缙的身影。

    因为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大典完成之前,解缙已经被赶出了京城,贬为广西布政使参议。

    正所谓盛极而衰,物极必反。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解缙得罪了一个不应该得罪的人,这个人便是汉王朱高煦。

    而解缙之所以得罪了汉王,完全是因为他参与了一件不应该参与的事情:储君之争。

    人家的家务事,你一个外臣随便掺和什么?关起门来人家父慈子孝的,你叨叨两句便成了离间人家父子之情的小人。

    可是解缙不但参与了,还旗帜鲜明的支持朱高炽。在朱棣找解缙询问太子人选的时候,他都坚定不移的支持了朱高炽,这自然让朱高煦怀恨在心。

    解缙之所以这么做,固然与他饱读诗书,坚持正统有关,也与他心中的想法有关。

    朱棣上台后就将天下的读书人得罪光了,此时的他迫切的需要有个读书人能与他合作,让人知道读书人当中还是有人愿意与他合作的。

    正愁没人教,天上掉下个粘豆包。

    对于解缙的主动投靠,朱棣如获至宝。不但任命解缙担任《永乐大典》的总编修,还任命解缙为文渊阁大学士,参政机要。

    不光如此,朱棣还经常主动找解缙单独谈话,关心解缙的生活,可谓是荣宠备至。

    当一个人已经习惯一种生活的时候,他最害怕的就是失去。

    对于解缙也一样。曾经饱受政治苦难的解缙不愿意失去这样的生活,他要想法永远将这种荣宠攥在手心。

    我不光要朱棣宠信于我,我还要他的继承人也一样要宠信我。

    于是解缙将目光瞄准了朱棣的接班人。

    古往今来的经验告诉我们,选择站队皇帝接班人绝对是个技术活,一个选择不好,就有可能永世不得翻身,搞得不好就有可能身首异处。

    幸运的是解缙的选择正确,他成功的拥立了朱高炽,而朱高炽也确实成功登基。

    不幸的是正是因为解缙的选择,让他丢掉了性命,使他并没有看到朱高炽登基,让自己的荣宠继续。

    在解缙的帮助下,朱高炽被成功的立为了太子,朱高煦被封为了汉王。

    可是汉王耍赖赖在南京不走,朱棣被朱高煦纠缠不过,就同意了朱高煦不去就藩的请求,同时朱棣还带着朱高煦去北方边界巡视,也正是在这次出行期间,朱高煦表现良好,深得朱棣的欢心,于是朱棣一高兴,便让朱高煦自己决定去留。

    本来就不想就藩的朱高煦自然乐不可支,当仁不让的留在了京城。

    从此朱高煦就以京城为基地,广收党羽,准备要阴谋对付太子。

    而朱高煦首先要对付的就是解缙。

    太子我暂时对付不了,但是对付你解缙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解缙此时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他天真的以为今后的荣华富贵已经稳了。可是解缙还是过于幼稚了。

    朱高炽现在还只是太子,他只是皇位的继承者而不是所有者。就是太子之位,也不是板上钉钉,因为一直有双眼睛在暗中窥探,伺机夺取太子之位。

    解缙高兴的太早了。

    大局未定,你我皆为蝼蚁。

    留在京城的朱高煦实力不断增加,甚至已经超过了太子,而朱高煦的行为也日渐猖獗,所用的车马器物规格都超越了太子。

   &nb

第64章 解缙的结局[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