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逍遥小衙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4章 赈济程序[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所以南直隶一带一直没有灾情报告上来,户部因此为由,迟迟不能拿出赈灾的方案。

    这也就是前文提过,大兴县衙和宛平县衙的衙役整日东奔西走,却没有任何头绪,收效甚微,每日里冻毙的百姓数量仍然在上升,城中物价飞涨。

    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上令没有下达,户部没有个章程下来,没有拨调物资,县令能怎么办?这还是京师内的辖县,保定府辖县呢?更偏远的县呢?

    赈灾的方式其实有多种多样,有粮食赈济、钱币赈济、土地赈济、医疗赈济、房屋赈济、减免徭役赋税、以工代赈等,这其中有朝廷主导自上而下的“官赈”,也有民间乡绅志士自下而上的“义赈”。

    现在“官赈”还没有,“义赈”一方面需要县令去发动乡绅出力,另一方面则是指望“社仓”。

    啥是“社仓”?这又是本朝的新生事物。

    粮食赈济是赈济灾民的最重要方式,历代有之。以粮食赈济来说,赈济所用的粮食,主要来源于常平仓、义仓、社仓三类仓储。

    常平仓是设立最早的仓储系统,可以追溯到西汉宣帝时期。这种“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其价而粜以利民”的仓储,作用是平衡粮价,也就是当丰收年岁谷贱的时候,朝廷用较高的价钱买入,广为储存;等到灾荒年岁谷物昂贵的时候,便用较低的价格,供民间购买,并在一出一入之间稍微获利,用以充常平的基金。

    常平仓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利益不普及,常平仓是由政府管理,政府为了管理上的便利,仓廒都设置在通都大邑并且为数不多,能享受常平实惠的多为大都市的平民。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这种地域上的限制,势必减低常平仓的效能,使一般乡村贫苦人民无从享受到它的好处。

    义仓的设立,就试图提供一个粮食储备的主要网络。义仓归州或县管理。劝募的形式为按户等定额征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以丰岁之有余,备荒年之不足”。建立义仓的目的,是“在歉收之年为地方提供救济粮,以补充政府用来储藏以后使用的税粮的五大粮仓之不足”。最初设置义仓,有富贫相恤的民间互助意义,渐渐地义仓在实施中归地方政府管理,弱点也暴露出来,救济面太小,地方官吏权力过大,导致真正的穷乡僻壤、亟待赈济的人反而是没有份的。

    与常平仓和义仓属于官仓不同,社仓属于乡仓,是由民间自营,谷本也多是由地方富豪或一般民家自动输送,地方官若挪用社仓中的粮食,就会以扰挠国政、贻误民生治罪。与之类似的,民间富甲志士会在大灾之年将自己的仓储开放,以施粥保一方平安,也是最接地气、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目前是什么状况呢?按照本朝的赈济程序,那就是报灾、勘灾、审户、发赈。

    京师北直隶一带和山西报了,如何发赈呢?需要户部批复。

    现在的问题是,户部还没有统计出结果,以南直隶即河南山东尚未报灾等由头,迟迟拿不出意见。

第114章 赈济程序[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