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篇(4)[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力战长平\n 渑池之会后,秦国伐楚。赵国西边没有战事,但,也要找点事情干。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62年,廉颇做了什么事呢?\n 先来看廉颇取得军功的一面:\n 1、伐齐。\n 公元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n 公元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几。\n 2、攻魏。\n 公元前275年,廉颇攻魏,陷防陵,安阳城。\n 伐齐攻魏,廉颇每战必胜,再次证明了勇冠诸侯的名声。\n 廉颇错过机会的一面:\n 1、华阳之战。\n 公元前273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的军事重镇:华阳。\n 韩国打不赢魏、赵,求救于秦。华阳之战,变成了秦、韩对战魏、赵。\n 这里有个问题:华阳之战,是武安君白起出战。赵惠文王为什么不以廉颇出战?这样的话,战国四大名将之二的廉颇对战白起,注定是流传千古的巅峰对决。\n 那么,为什么廉颇没能出战呢?\n 我想有以下原因:\n a、廉颇主要负责伐齐攻魏,震慑齐、魏。\n b、华阳之战,以魏国为主,赵国辅之。\n c、赵惠文王误判形势,认为魏赵伐韩,是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廉颇出征。\n d、赵国君臣没想到秦国会加入,且以奔袭,迅速结束了战争。\n 白起出战,廉颇未能出战,最终成为了千古遗憾。也没有机会证明,廉颇与白起,那个更能打。\n 2、阏与之战。\n 时间:公元前270年公元前269年。\n 起因:秦赵换地。\n 经过:赵惠文王提议换地,事后得到秦国交换的土地,却不把赵国的土地交给秦国。还派了一个使者入秦,数落秦昭襄王。\n 挑起战祸的人:赵惠文王拒绝换地。\n 将领:胡阳对战赵奢。\n 结果:秦败,赵胜。\n 话说,赵惠文王拒绝换地,令秦昭襄王大怒,以中更胡阳为将,攻伐赵国重镇阏与。\n 大战前夕,赵惠文王问了两个人的意见:廉颇和乐乘。\n 廉颇的意见:不赞成救。\n 理由:道远险狭,难救。\n 那么,廉颇为什么觉得道远险狭,难救呢?\n 我想有以下原因:\n 1、廉颇征战诸侯,深知用兵之道,也了解阏与地势,得出的结论:阏与道远险狭,难救。\n 2、廉颇对这场战争进行了预判:无法取胜。\n 3、廉颇根据秦、赵两国综合国力进行对比:秦国很难打。\n 最近这二十多年,秦国伊阙败韩、魏,重创楚国,连败赵国好多次。尤其是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80年,秦赵对战,赵国几乎都没有赢过。就在几年前,华阳之战,秦国战胜魏、赵联军。\n 简单说,廉颇根据自己作战积累的经验,认为很难打,打不赢,不能救。\n 赵国很多武将,也认可廉颇的意见:皆不主张救。\n 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凭借一战封君的人:马服君赵奢。\n 廉颇说了为什么不能打,也说了不打的意义。\n 赵奢说能打,并说了打的理由。驰援阏与,对战秦国的任务,落到了赵奢的身上。赵奢表现很优秀,打赢了一场根本不可能取胜的战争。赵惠文王高兴,封赵奢为马服君。至于,赵奢是如何作战,如何取胜。我在《赵奢篇》用了很多文字讲解,这里就不多说了。\n 阏与之战,廉颇主张不救,不仅错过了与秦对战的机会,更错过了一战封君的机会。阏与之战,也是赵惠文王在位时,有关廉颇作战最后记录。三年后,赵惠文王去世(公元前266年),及至赵孝成王(公元前262年),再无史料证明廉颇用兵之道。\n 然,战国时代,属于大争之世,总会有兵家的舞台。\n 长平之战,让廉颇再次出现在视线之中,登上将星的舞台。\n 这里有个问题: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在位,赵太后主政。秦国伐赵,燕国攻赵。为什么廉颇被誉为勇冠诸侯,却没能领兵出征,报效家国?\n 也许,有赵太后、赵孝成王最深层次的考虑:忌惮先王时期的能臣悍将。\n 或许,廉颇要震慑魏、齐,脱不开身。\n 又或许,廉颇要镇守国内,稳定朝局平安过渡。\n 或者,廉颇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能出征。\n 可能,还有其他原因,等待更多的史料来发掘。\n 总之,在赵惠文王死后,秦燕伐赵。廉颇没有得到重用,马服君赵奢也没得到重用。得到重用的人是赵国拿河间之地,换取齐国的安平君田单。\n 赵孝成王继位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62年,廉颇又是如何登上舞台,力战秦国?\n 事情的起因:韩国上党郡守冯亭献地。\n 话说,秦昭襄王驱逐四贵,囚禁宣太后,就开始东伐诸侯。孱弱的韩国,注定挨打。不仅如此,秦昭襄王还派出了一个秦国最能打的战将:武安君白起。\n 白起出场,山崩地裂,血流成河。\n廉颇篇(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