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廉颇篇(3)[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将相和\n  廉颇伐齐围秦攻魏,让他博得了勇冠诸侯的名声。那么,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位壮年得志,骄傲不可一世的男儿,负荆请罪?这就要提到另外一个人物。他就是与廉颇缔造了将相和,并传遍后世佳话的人物:蔺相如。\n  那么,蔺相如是谁呢?他为什么会让廉颇,负荆请罪。\n  现在来看一下蔺相如的个人简历。\n  姓氏:姬姓蔺氏。\n  生卒:没有记载。活动轨迹: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59年。\n  功绩: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伐齐。\n  身份:外交家、政治家。\n  蔺姓,出自姬姓周王族,是韩国王室的宗族支系。蔺国君室后裔,以地名命姓。从这个信息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先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在写《赵武灵王英雄传》的时候,涉及了蔺氏一族,这里就不多说了。\n  由于史料的缺乏,没有记载,蔺相如出生的时间,也没有记载蔺相如家庭背景等信息。给人的感觉,蔺相如与廉颇一样都是横空出世。\n  根据残存的史料和野史记载,还是可以得出一点信息。蔺相如出生的具体时间不知道,但,他是出生在赵武灵王时代,与廉颇、赵奢、乐毅等人,应该相差年岁不大,是同一时代的人物。\n  也就是说,蔺相如见证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目睹了沙丘宫变的悲剧。\n  那么,蔺相如是如何登上历史的舞台,被后世记住?这就要感谢一个诸侯国和一个人。\n  这个诸侯国是秦国,这个人就是赵国的宦者令。\n  那么,蔺相如登上历史舞台的起因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五国联军伐齐之战后说起。\n  济西之战后,秦国撤军。秦国趁着中原诸侯的注意力,在齐国。秦国伐魏,兵至大梁,被燕赵合围。因此,赵国和秦国的梁子就这样结下。\n  秦昭襄王想打赵国,又没有借口。秦昭襄王总不能霸道地说:赵惠文王小儿,我想打你很久了。\n  此时的秦国,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说这句话的。因此,伐赵需要找个借口,还需要恰当的理由。\n  秦昭襄王的理由,就是我们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秦以十五城,换赵和氏璧。\n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向赵国送去一份国书:以城换壁。\n  此举,有两层含义:\n  1、需要一个借口伐赵。\n  2、试探赵国的态度。\n  赵国惧秦与不惧秦,看到这份国书,定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赵国不怕惹怒秦国,就会严词拒绝。如果怕,赵国就会乖乖献上和氏璧。如果是后者,秦国就会肆无忌惮攻伐赵国。\n  因为秦昭襄王伐赵,需要一个理由,以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进而,诞生了一个留名后世的故事:完璧归赵。\n  关于和氏璧的由来,这绝对是一个悲壮故事。既然说到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悲壮的故事。\n  据史料记载,有一个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别样的石头。卞和,捡到这块石头,如获至宝,断定它是块璞玉。\n  卞和带着美好的期望,主动献宝于楚厉王。楚厉王不是容易被忽悠的人,找了懂璞玉的专家,前来鉴定。得出一个结论:不是璞玉,是一块普通的石头。\n  愤怒的楚厉王干了一件事:砍去卞和左脚。\n  这说明一件事:献宝,需要谨慎。\n  楚厉王死后,其弟熊通杀楚厉王之子自立,是为楚武王。\n  卞和为了给自己争口气,也为了打专家的脸,以证清白,再次携玉献宝。\n  楚武王再次找人鉴别,得出同样结论,便怒而砍其右脚。\n  卞和两次献宝,惹怒楚厉王、楚武王,丢了左、右腿。为了一块破石头,丢了双腿,这绝对是愚蠢的行为。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选择知难而退。卞和,坚信真理,不肯放弃。及至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n  卞和这次聪明了,没有献宝,而是想了一个办法:制造舆论。\n  卞和怀抱璞玉泣于荆山脚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泪干涸以血代之。\n  这件事,传到了楚文王耳朵里,遣使询问原因。\n  卞和说了一句令天下人记住的话: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无人能识别。\n  楚文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取名\"和氏璧\"。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这就是和氏璧的由来,且充满壮举,是一位樵夫失去双腿,历经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才得以自证清白。\n  这个故事,虽然说是悲壮的,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做人一定要有底线和原则,有些东西,哪怕要牺牲生命,也要去守护。\n  至于和氏璧,是如何流落到赵国,又是如何流落到赵惠文王手中,有三种观点:\n  1、楚赵联姻,和氏璧成为贺礼,被送到了赵国。\n  2、楚怀王逃离秦国,来到赵国边界时,以和氏璧为条件,换取赵国护送楚怀王归国。\n  3、楚国历经战乱,流落到赵国。\n  虽然不知道,和氏璧是如何流落到赵国。但,能确定的是,和氏璧在赵惠文王手中。

廉颇篇(3)[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