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从荆襄开始制霸朝堂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5章:会试【2】[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张昭进入号房,第一件事便是从考篮中摸出锤子,先在号房内墙上钉一颗钉子,将卷袋挂上。

    然后再叮叮当当,多钉几颗子,将号顶、号围、号帘子挂上去。

    这样做一是因为考棚年久失修,一旦下雨,里头必然漏个不停,必须要做好防雨措施;二来也能稍稍挡挡风寒。

    三者,号帘一放下来,里头就是一方独立的小天地,可以让考生不受骚扰的答题。

    做完这些张昭这才将靠在墙边的两块木板取来,将一块大的木板放在砖托处架着,这就是写字的案板了,另一块窄一些的木板垫在下面的砖托上,当作座椅了。

    摆好桌椅后,张昭赶紧点起炭盆取暖,又用小铜壶装了水在那烧着。

    水烧开后,张昭往里面丢了些红枣枸杞进去,把小铜壶放在一竹编的壶箩里,壶箩边都塞上了鹅毛棉花,只留了壶嘴在外,如此可以保暖。

    红枣茶不仅能驱寒,还可补脾胃,考场为了节约时间,不免吃些生冷的食物,如此容易冻着胃,消化不良。

    喝红枣茶就能化解不少,而且在这寒冬腊月喝一壶热腾腾地香茶,也是难得的享受。

    张昭喝了一碗红枣枸杞茶,不由舒服的吐出了一口热气,一股热流温暖了全身。

    张昭有了精神又见时间尚早,便寻到七号房的号军,与他打过招呼后,提着陶缸打了满满的的一缸水,将陶缸放回号房的角落里,他的这颗悬着的心这才安定下来。

    而这陶缸的水乃是张昭为了防火之用的,虽然贡院里也摆着大的陶缸,但是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

    真的不幸走水了,张昭身边有足够的水,便可弄湿带来的棉被,冲出号房了。

    这还真的不是张昭小心过头了,而是说这年头顺天贡院里有九千多考棚,都是以木板房搭盖,十分容易着火。

    最近的一次火灾乃是发生在天顺七年,会试第一场的夜里头,考场着火,结果烧死了九十多个考生。

    明英宗给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阳门外的空地,并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称举人冢。

    张昭如今大好年华,十六岁的解元,前程似锦,身边又有美妾小心侍奉,如此惬意的生活,他可不想糊里糊涂便被烧死在贡院里,成了所谓的举人冢的一员。

    “咚咚”

    随着一阵鼓响,便宣示着成化八年壬辰科会试正是开始了。

    张昭听闻鼓响,连忙从考篮中将试卷取出。

    张昭这些考生所用的乃是“墨卷”,其格式大体相同,以官尺长一尺、宽四寸为标准。

    墨卷前有空白若干页,留作草稿纸,后几页是誊真纸,目的是让考生试卷书写整齐、清晰。

    试卷誊真纸上画有供写字的小方格,按定制,墨卷用红格、朱卷用墨格,且“朱卷横格的字数必定与墨卷相符”,以保证誊录、对读时便于检阅。

    会试的流程与乡试大体相同,考题出来后,也是由教官高声宣读或者让吏员举着写有考题的牌板在号舍间巡视,以方便近视或者耳力有损的考生都能知晓考题。

    随着吏员的脚步声逐渐远去,张昭开始思考这首场的七道考题,等到他打好腹稿,便提笔刷刷的写下,全程可谓一气呵成。

    待到黄昏时分,张昭的首场考试便已完成,他检查无误后,将草稿纸上的八股文誊写到誊真纸上,然后喊上号军一起出了“洪”舍七号房,径直向明远楼旁的受卷所而去。

    张昭抵达受卷所后,便见监临官高坐堂上,监督受卷官收卷。

    受卷官核对考生身份无误后,要对收到的试卷进行初检。

    如果发现污损试卷、添注涂改超过百字的,便将试卷截角,并写明原因。

    这些考生与誊录所、对读所挑出的违例者,用蓝笔书写,张榜公布于贡院门外,称为‘登蓝榜。

    登蓝榜者,试卷到不了考官手中,便已经被取消了中式的资格。

    检查完后,收卷官发给考生关防照票,然后每五十份试卷封为一号,装入箱中。

    是以光收卷这一环,四位受卷官就得

第85章:会试【2】[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