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会试【2】[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到从黄昏一直忙到天黑透。
按照规矩,天黑后还没答完的考生,可给三根蜡烛,但燃尽必须停笔。
值得一提的是,会试采用的是南北中三色试卷即贡士的名额按照地区分配。
以百名为率,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
而南卷对应的是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
北卷对应的是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中卷对应的是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三州。
所以张昭的考卷在受卷所时便会被归纳到南卷。
所幸张昭十分注意细节,他的考卷通过受卷官检查后,没有失误,张昭领取了关防照票,见自己的试卷被封号装入箱中,这才心中大定,愉悦的离开了受卷所,通过三道大门,经过龙门出了贡院,结束了会试的首场考试。
待三日后,二月十二日,会试第二场考试如期而至,会试第二场与乡试一样,作论一篇,诏、诰、表任选一道,还有就是判词五道。
论是会试第二场各种文体之首,明代科举以作论来测试考生的思维是否明晰、是否擅长说理,说理雄辩是官员需要具备的素质之一。
当张昭参加第二场会试时,他第一场的考卷便已经由受卷所送出,首先抵达‘弥封所,由弥封官们仔细检查试卷,是否有折角、针眼等有关舞弊的信号。
有的话,挑出试卷,名登蓝榜。
若没问题则将余下的墨卷折叠、弥封、糊名、与空白的朱卷对应编号,这才送往下一处的誊录所。
‘誊录所是外帘四所中最重要的机构,负责将考生所答墨卷,用朱笔一字不差的誊录在空白朱卷上。
而内帘的阅卷官看到的便是经过朱笔誊录后的考卷,这样做乃是为了避免内帘的考官,从字迹中认出相熟的考生。
故而誊录所连考生的错别字,都要原封不动的抄上去,并且要在朱卷上标注,墨卷涂改了多少个字。
如果错字和涂改加起来超过一百个字,需要挑出试卷、名登蓝榜。
试卷誊录之后,还要交由‘对读所校对。
对读人员两人一组,一人对墨卷、一人对朱卷,必须一字一句用心校对。
确认两份卷子字句无差后,便在朱卷上写下‘某某读朱、某某读墨,对读无差的字样。
如果发现有遗漏或誊录有错,则用赭黄笔改正。
经过这一系列严格的处理后,试卷最后才交到‘外收掌所。
外收掌的官员会再次核对朱卷、墨卷的编号,确认无误后,将墨卷留在所中暂存。
然后把既无考生姓名,又无特殊标记的朱卷,分为十八束,写上编号、装入箱中,由两位知贡举官贴上封条,用上关防,亲自送到飞虹桥上。
飞虹桥是贡院考试与阅卷的分界点。
贡院铁律,内帘官不得至桥南,外帘官不得至桥北,内外双方要绝对的隔离。
此时,虹桥北侧,今科主考官万安早已率领众考官,等候多时了。
双方完成了交接手续后,装有考卷的箱子便移交给了内收掌所。
随即考卷便从内收掌所分发到各房,由房官开始阅卷。
待房官开始阅览首场的试卷时,张昭第二场会试也结束了,随即便是三日后,二月十五日的第三场会试,考的乃是策问。
对于策问,考生自由发挥的余地便大了许多,策问文章的要求是要达到‘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的境界,也就说文辞要有气势,如恢恢而远的劲风,有如江河澎湃般,不满溢而出,也就是不能夸大失实。
“终于考完了。”
二月十五日,当张昭再次出了龙门,不由一阵轻松,因为自北宋仁宗嘉祐二年起,“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元、明承之,殿试例无黜落。
也就是说若是张昭此次通过了会试,便是进士老爷了,至于殿试也就是求个名次高低罢了。
第85章:会试【2】[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