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盛唐:帝国的崛起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三章 科举改革 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公平公正公开,这六字真言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是平民百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追求。

    当他们感到科举不过是上位者为了表现出所谓的公平性,而做出来的表面功夫时,对待科举的热情自然也就不会太高涨。

    因此从隋朝举办科举到现在,每次举办科举时,来参加考试的寒门学子并不多。

    朝廷要想吸收新鲜血压来改变中枢被世家的垄断的局面,就必须改变大唐百姓内心“绕是你满腹经纶,出身不行,那你就得屈居人下”的想法。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思想已经在百信心中根深蒂固了,因此科举改革,就必须大刀阔斧。

    李世民叹道:“改变百姓对科举的认知,又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有让时间去证明,等他们发现科举制度是真的已经变了,才能对朝廷竖起信心。”

    “并不需要时间去证明。”方寻正色道:“百信不是瞎子,只要朝廷定制的规则,可以体现出科举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百姓就能看得到制度确实发生了改变。”

    李世民:“子昂有何良策?”

    方寻:“首先是公正性,要保证对待参加科举的学子一视同仁,不因出身高贵而有享有特权,也不因出身贫贱而失去机会,因此科举的总考官必须是在百姓心中享有威望的,而且还得是朝廷的股肱,这样才能提高权威性。”

    “其次,答卷要采用糊名制和誊抄制,也就是把考生的名字覆盖住并且重新誊抄一遍,这样一来考官在判卷时,就不能根据考生的姓名和笔迹给予高分。”

    “就算如此,也还是无法杜绝别用有心之人,试想,如果微臣参加科举时,事先就跟考官沟通好,会在第几个分段暗藏了哪个玄机,根据这些信息,考官照样可以从众多考卷中找出微臣的那一份。“

    “因此,对每一张考卷都要三官同判,如果三个考官的打分相差过大,就要进行审核,从而尽可能的做到绝对公正。”

    李世民拍手称绝:“有了这三个制度,考官就算是想徇私也是半点方法也没有了,这样的科举制度,不怕百姓不认同。”

    方寻:“只是这样,还不够。”方寻说完喝了一口莲子羹,再次说出自己对于改革科举制度的意见。

    方寻以上提出的制度都是对上的,为的是杜绝官员徇私的可能性,但只是这样还是远远不够,还要指定对下的制度。

    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功成名就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因此那些本事不够,又想金榜题名的考生,就会通过作弊的手段来达到中举的目的。

    因此,就必须要设计出一套方案来防止这种情况出现。

    第一步就是在考生进入考场后,要先洗过一次澡并换上朝廷统一发放的衣物,这个过程全程都要有人监视。

    考生考试用的笔墨纸砚等物,也要由朝廷统一发放。

    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考生夹带小抄的事情发生。

    第二,考场四周要派士兵把守,以防有人内应外合,从外面帮助考场里面的考生作弊。

    这种情况历史上可没少出现,

第九十三章 科举改革 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