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晚明风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3章 旅游有风险[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r/>    周垣表示,华夏军将士每人将有一件粗毛呢军大衣。

    希望1630年冬季不会太冷。

    尽管,民勤生产建设兵团手工毛纺织业蓬勃发展但是,对羊毛、骆驼绒的消耗毕竟有限。

    为了不使资源浪费,华夏军政委员会投巨资在汉中设立华夏纺织公司,生产毛毯、毛线、精纺呢绒、粗纺呢绒、长毛绒、骆驼绒。

    第一毛纺厂,纺锭五百枚,织机二十台。生产军服用料,制服呢、军呢。

    第二毛纺厂以纺织羊毛毯为主,有走纺机2架、20架织毯机,每日可产绒毯四十条。附带生产针织毛线等物。

    按照周垣的计划,明年每个战士都能用上一条厚实的毛毯。

    第三毛纺厂生产精纺呢绒,共有粗纺锭八百枚、精纺锭两百枚、绒线锭三百多枚、毛织机二十台和染整设备一套。

    华夏纺织光纺织女工就有3000多人。

    公司规模之大,让大明朝所有的商家更是望尘莫及。

    民勤生产建设兵团军民引以为豪的第二个产业是白亭海铅笔厂,这可是世界上第一家铅笔企业。

    利用唐家鄂博山的石墨矿,白亭海铅笔厂每天生产数千只白亭海牌铅笔。

    工人们采用水洗石墨的办法,提高石墨的纯度,并用粘土将石墨粘结制成笔芯。

    因为黑铅心用起来会弄脏手指,还容易摔断。工人们使用特制工具,在木条中刻一道凹槽,嵌入黑铅心,再把两根木条对拼粘合在一起,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铅笔杆。

    铅笔的发明,改变了书写结构和书写方式,提高了书写速度。

    华夏军旗下的所有中小学,都开始使用铅笔书写。

    而毛笔只是作为一种修身养性和装13的手段,成为那些无聊文人哄小姑娘的技艺。

    华夏军的指战员、华夏日报的记者、华夏军政委员会的官员,对新式的书写工具表示欢迎,“容易携带,无聊的时候可以咬着玩,可以当筷子。mm可以防色狼扎他脆弱部位。”

    当然,在签订合同、书写正规公文的时候,还是要使用毛笔的。容易擦去成了铅笔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大明朝京师、金陵、西安、武昌、广州等地有钱人家的孩子,也开始使用铅笔写字。

    民勤特区最牛的产业,便是最大的利税大户白碱湖钾盐矿。有盐硝生产池十个,每天生产的芒硝数百桶。

    白碱湖钾盐矿是盐湖浅藏卤水矿,盛产芒硝。共生盐类矿物有石膏、硬石膏、钙芒硝、无水芒硝、天青石、方解石、白云石、光卤石、钾石盐、杂卤石、天然碱等,可以说是民勤人的聚宝盆。

    汉中的化工、玻璃、造纸、印染等行业蓬勃发展,对芒硝的需求达到了空前的一个数字。

    面对大把大把的银子,宋奎和白碱湖钾盐矿的军民,睡觉的时候都会笑醒的。

    每月月初。宋奎会安排工人们将芒硝、毛线、粗毛呢、羊皮、当地特产肉苁蓉、麻黄、甘草、琐阳、苦豆子、山沉香等属野生名贵中药材装上驮架,由马队运往汉中工业基地。

    马队返回河西的时候,带回各种工业品,小到一根针,大到一把锄头,还有胭脂水粉、茶叶丝绸、瓷器玻璃。

    马队的运载能力毕竟有限,华夏军政委员会商业局把握商机,及时的组建一支拥有二百辆四轮载重马车物流公司。

    在民勤到汉中的路上,物流公司的载重马车日夜奔忙。

    大漠落日下、红尘滚滚,气势磅礴。

    沿途经常有商队、马帮加入进来,愈发的壮大物流公司声威。

    大大小小的绺子、马匪、车匪路霸,对悬挂着华夏军旗的物流公司唯恐避之不及。

    如果有哪位不开眼的家伙,带着武器靠近的车队,迎接他们的将是护商队战士密集的燧发枪射击。死了也是白死,官府是不会管他们死活的。尸体被扔进山沟,到了夜间,狼群会清理掉所有的痕迹。

    物流公司巨额的利润,让华夏军政委员会的决策者们增加了信心,次月便成立华夏客运公司。

    30000多辆经济形四轮马车,以汉中为中心,向外辐射扩展。

    原先被废弃的大明驿站,重新修缮装修之后,成为客运公司中途的服务区。

    陕西、山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湖北、顺天府、应天府,陆续增加了很多的网点。

    目前,客运公司的马车从汉中出发,向东北最远可以到达京师。

    向西北可以到达河西走廊肃州卫,然后又过嘉峪关,到达吐鲁番地区。

    向南可以到达武昌,渡过长江以后到长沙,然后南岭地区,直到广州,。

    那些不堪旅途劳累的远行游子、上任的官员、去他乡求学的读书人、戍边回家的军人等,无不感谢周垣的善举,“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周垣同志真是咱们的贴心人。”

    华夏客运公司依靠安全、迅捷、诚信,赢得了大明百姓、士绅、官员等各个阶层的一致赞誉。

    在周垣发明四轮马车之前,历朝历代的人们,出行一次可不容易,很多地方没有诗和远方。

    大词人温庭筠同志在上任的旅路上就很感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了出一次远门旅游或者当个小官儿,披星戴月。起得像鸡一样早,我容易吗?

    因为前途莫测,古代人每一次出行前,总喜欢搞个什么仪式,比如南浦送客、灞桥折柳、长亭饯别。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走后,面对大江,一片落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心情低落的如雨后的秋季。

    道理很简单,这一走,咱们很可能一辈子见不着,你可能成为我遥远的回忆。

    当年伟大的旅行家张骞出使西域各国,更不容易。九死一生,用十多年才回到都城长安。

    那天,他遥望中原,远水迢迢,关山隐隐,父母双亲遥在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屋檐下,陌生感和忧思涌上心头。

    古人的送别与离情,是坐在飞机和高铁上的人们无法理解的。

    如果李白穿越到后世,在飞机的航站楼送孟浩然去扬州,喝酒吟诗吹牛打屁,铁定会被抓起来。

    “什么诗人,我看你就是一个神经病。”

    “还敢反抗,马勒戈壁的,你这是恐怖行为。”

    于是李白同学很不幸地送到某个小黑屋,那里有电击枪和麻=醉针等着他呢,然后可能被躲猫猫,即使李白声称他认识大唐皇帝也不行。

    去远方的路路坎坷崎岖,险阻重重。

    李白去四川旅游那会儿,就曾发出感叹,“尼玛,这四川的路,比登天还难。”一是因为辛苦,二是因为旅途凶险,还可能遭遇不测。

    不然历朝历代的人也不会都认为。“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因为旅途中一不小心住上黑店,就可能变成人肉包子馅。

    如果你喝点酒上景阳冈,恭喜你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老虎送去了口粮。

    所以,在历朝历代,都流行一句口头禅,旅游有风险,出行需谨慎。

第113章 旅游有风险[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