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晚明风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2章 城堡一片肉红色[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河西走廊,戈壁边缘的小城骊靬城,夏天姗姗来迟。

    祁连山的冰川融水,今年显得特别少,仅仅能浇灌三四百亩土地,要搁在往年,浇灌千把亩也不成问题。

    河西走廊的粮食商人用他们比狗还灵的鼻子,嗅出了商机,“今年的粮食又要涨价,翻上一番也可能。俺没有发财了。”

    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准备从内地贩运粮食,囤积居奇。

    商人们常规的路子是将河西走廊的肃南马鹿鹿茸、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牦牛肉干、羊毛制品、张掖的葡萄酒等经过古浪峡,运往汉中,再转运到江南,然后换回大米、茶叶、丝绸,耽误的时间长,而且风险大。

    不过今年的情况已经变了,他们只需要将物资运到汉中凤县农产品批发市场,然后就可以换取大米、茶叶、桐油、铁器等。

    不但省了运费,而且价格还便宜很多。

    听说汉中工业局制造出一种四轮马车,载重量能达3000多斤。

    回来的时候,索性把两轮马车全部换掉。这玩意儿不但笨重,载重量少,而且费时费力。

    农时不容错过。

    李蓉、江至诚、宋老先生带着城堡里的军民,用了几天时间,将荞麦和青稞的种子播种在地里。

    相对于连年干旱无雨、流民彼此相食的河东来说,骊靬城依靠冰河融水能种上庄稼,依靠草原的放牧,不挨饿受寒,已经算是世外桃源。况且,华夏军政委员会已经准备将骊靬城建设成为一个物资交易市场,以回报这里的父老乡亲最初的支持。

    绿洲草原,绿草如茵,野花盛开。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宋老先生对这种半农半牧的生活,充满了满足感。

    但美丽的环境之下,总是伴随着不河蟹的音符。

    起因很简单。

    周垣平定河西走廊叛乱期间,缴获大量了巨额的财富。金银珠宝、古玩字画、马匹牛羊、粮食布匹,可以说是堆积如山。

    周垣去汉中开辟新的根据地,仅留下5000多人的军队守卫着大本营。

    春节时候的赈灾,让很多流民、小偷、土匪知道了骊靬城有钱有粮。

    巨额的财富很快遭到了当地明军和马匪们的觊觎。在他们看来,如果不抢上一把,就是对自己职业的一种侮辱。当官兵和当土匪怎么能不抢,不偷、不杀呢?

    “那个周垣,也不过是披着官衣的强盗而已。”

    “我们这是在黑吃黑,”

    “黑吃黑,越吃越肥”

    钉在十字架上的几百具尸体,已经风干成恐怖的肉干儿,即使这样,也挡不住强盗们的贪婪。

    周垣“屠夫”的威名,挡不住流民饥饿的胃。

    马匪们裹挟着流民,就如铺天盖地的蝗虫。这几个月的时间内,前仆后继的对骊靬城城池发动大小规模不等的数十次攻击。

    “抢劫会战死,不抢会饿死。反正都是死,索性抢一把,做个饱死鬼总比饿死鬼强”

    “保护胜利果实,保卫家园。”挺着大肚子的李蓉,发出号召。带领军民上下同心,夜以继日的加固夯土城墙。

    在很远的地方,人们都可以听到打夯的号子,洪亮而热烈。

    为了保住自己碗里的粮食,居民迸发出空前的热情。

    江至诚和赵有福分两班,带领战士们日夜起码巡逻在城墙上,吃喝拉撒也不下城墙。困了就往干草上一躺,盖上油乎乎的被子昏然入睡。

    赵有福数月不洗澡,身上的体味能熏倒苍蝇。

    至于衣服长满了虱子、跳蚤之类的寄生虫,赵有福满不在乎,\"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穷生虱子富长疥,坐在城墙上的逮虱子,是赵有福和战士们每天的功课之一。

    现在条件还很艰苦,哪有什么替换的衣服?棉袄和棉裤,白天穿在身上,夜晚更不能脱下来。时间长了,怎么可能不生虱子。

    不过,对付虱子,也有好办法。夜晚的时候,城墙上点起篝火。脱掉棉衣在火上一烤,虱子受热,便掉在火里。稀里啪啦,炸裂开来。

    为了防止疾病传染回归热,李蓉号召大家展开灭虱运动。

    卫生连的大蒸笼,日夜炉火不熄,轮流将大家的衣服放在笼中蒸上一个时辰,取出晾干后用力一抖,死虱像雪花一样飘落。

    天气转暖,赵有福带着战士们跳进河水里洗个痛快,然后让剃头匠把自己身上的头发以及其他部位的体毛全部剃个精光,美其名曰易于打理,彻底和虱子告别。

    华夏军战士剃光头,据说是从赵有福开始的。

    骊靬城留守部队,使用赵永福研制的简易多管火箭炮和虎蹲炮,打退了流寇马匪的数次突袭。

    中国人是发明火箭炮老祖宗,没有之一。

    1621年,大名鼎鼎的军事学家茅元仪大大,在他的成名之作《武备志》一书中。记载的火箭及其发射装置有几十种之多。

    著名的有一次发射32支火箭的“一窝蜂和一次发射40支火箭的“群豹横奔箭”。

    更著名的有一发百夭的“百虎齐奔箭”。

    最著名的可连续两次齐射的“群鹰逐兔箭”。

    如果不是满洲鞑子入主中华,限制和扼杀火器的发展,现代火箭炮的发展历史上,哪里会有前苏联称雄的份儿?

    依照周垣留下图纸的指导,土专家赵有福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研发出多枚火箭连发装置和齐射装置,并很快投入生产,装备军队。

    消息传到汉中,周垣将这种多管火箭命名为喀秋莎一型火箭炮。

    喀秋莎一型虽然很原始,但已经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火箭炮。

    赵有福有些蒙了,这火箭炮应该叫虎威大将军火箭炮或者叫神勇无敌大将军火箭炮什么的,叫喀秋莎似乎有些莫名其妙。

    这喀秋莎好像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但百家姓里面还没有姓喀的。

    李蓉具有前苏联情结,但对此事却不好解释,也不能解释。无论如何都不能告诉别人,她和周垣都是穿越过来的。

    在战斗的间隙,李蓉将《喀秋莎》歌曲教给士兵们歌唱,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

    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第112章 城堡一片肉红色[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