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之天子守国门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章 愚蠢的决定[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同样是建文帝的干部,同样是为削藩出谋划策,为什么黄子澄的提议却总是被朱允炆所采纳?

    朱棣虐我千百遍,我却待你如初恋。这个“你”便指的是黄子澄。

    一切还得从当年说起。

    公元1385年,黄子澄在当年的高考中一鸣惊人,以最高分获得会元。

    要知道这是洪武年间进行的第二次高考,跟第一次相比中间隔了十几年,在那么多人当中能够夺得会元,可见黄子澄的学问如何。

    后来黄子澄入东宫,成为东宫伴读,直到太子去世,仅用八年时间就从一个进士晋升为太常卿,正三品。

    你要说他坐的火箭,我也表示认可。

    朱标去世后,又是他一直陪伴在朱允炆的身边,成为朱允炆的死党。

    而发生在他们中间的一件事更加深了二者之间的感情。

    有一次正处于青春期的朱允炆坐在宫门外唉声叹气,学识渊博而又深具爱心的黄子澄化身暖心大叔关切的问朱允炆原因。

    朱允炆见是自己人,便说出了心中困扰。

    “皇爷爷担心朝中有人作乱,而我担心的恰恰是我的叔父们。”

    黄子澄微微一笑,说出的一番话令朱允炆茅塞顿开。

    “藩王兵力,仅供自保。若敢反叛,倾全国之力攻打,叛乱可平。”

    接着又举了汉景帝平“七国之乱”的故事鼓励朱允炆。

    就是这一席话让二人的关系坚如磐石。所以朱允炆登基后,立马兑现了当年二人之间的谈话内容。

    可是朱允炆忘了一件事。七国之乱正是因为晁错提出削藩引发的,口号也是“清君侧”。

    可景帝有周亚夫,建文帝有谁?放眼望去,能打的将军都被老朱突突了。

    书生空谈误国,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便决定了一个皇朝的兴衰。

    可见抄作业也是个技术活。

    顺便说一句,七国之乱一起,晁错便被景帝腰斩于市。

    啰嗦了这么多就是想表明皇子澄的这个提议有多么的愚蠢。

    耿炳文虽然兵败,但是实力尚存。只要他像钉子般钉在真定,拖住朱棣南下的脚步,然后调集军队夹击朱棣,则燕王之乱可平。

    临阵换帅乃是兵家大忌,齐泰坚决反对,可是反对无效。

    不,我偏不。我就信任黄子澄。

    于是曹国公李景隆粉墨登场。这次朱允炆派给李景隆大军五十万。

    大点干,早点散。

    我梭哈了,四叔看你了。

    当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离开南京的的时候,朱允炆对他充满了希望。

    李景隆带走了朱允炆的全部家当,而他回馈给建文帝的却是绝望。

    不努力试过怎么知道什么是绝望?

    历史上刘邦那么牛的人物韩信评价他也只是能带兵十万,常遇春明初的名将也只是敢号称常十万,李景隆何德何能竟然敢带兵五十万?

    李景隆出身还是好的。他的父亲便是明朝开国六公之一的曹国公李文忠,位列徐达、常遇春之后的第三名将。

    估计黄子澄选择李景隆这一定是个原因。

    所谓将门虎

第42章 愚蠢的决定[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