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之猛将召唤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5章 战国时诸子争锋,东汉末百家蛰伏[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春秋时期,诸侯势力渐盛,受当时动荡时局的影响,文化方面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维护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礼乐也逐渐失去其统摄力量。

    周王室虽是名义上天下君王,但诸侯各自为政,欲成为当代霸主,于是富国强兵,就成为春秋战国学术的主旋律。

    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时期古希腊文化相辉映。

    很多学者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和主张,为了能够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四处游学说教,希望能在乱世中将自己的治国方略发扬光大。

    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老子主张的黄老之学和孔子主张的儒家思想,在百家思想中更是脱颖而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就已经成为了当时思想中的蔚然大宗。

    秦始皇一扫天下,统一六国,主崇法家,焚书坑儒,让儒家思想的发展受到了重大打击。

    西汉初年,为了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这对当时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黄老之学思想上主张“无为之治”、“顺其自然,与民休息”,

    主张守旧,汉朝时虽然废除了秦朝严苛的法律,但在规章上大体还是沿袭秦制。

    西汉建立初期,为了奖励功臣和便于管理,实行了分封制。同姓和异姓侯王遍布国家各地,这虽然在最初稳定了一众大臣,但随着分封王侯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对皇帝的中央集权统治产生影响。

    很多贵族在汉武帝时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过起了十分奢靡的生活。

    黄老之学的治国主张只能对贵族奢靡的生活起到规劝的作用,无法强力来解决这一现状。

    汉武帝刘彻看出了黄老之学只适合在饱经战乱的汉初来平定民心,恢复生产。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强盛,黄老之学已经不能用来解决治理国家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所以在汉武帝刘彻彻底掌权之后,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等儒家治国理念完美契合刘彻的需求。

    对于迫切渴望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汉武帝来说,“大一统”思想深得他的赞同。

    经过与董仲舒的多次交谈,汉武帝最终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决定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

    此后,汉武帝身边任用的大臣也多为儒生,或是努力迎合儒家思想的文人学子。汉武帝将儒家思想当作统治国家的思想武器,广泛设立学校,重视教育,不断通过推行儒学来加强思想统治。

    所以儒家思想,成为了汉朝乃至后代封建帝国的思想主流。

    在汉武帝刘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第321年,也就是公元187年,百家思想仍旧遍布汉地,与天下大家暗暗较劲,试图将自家思想,发展为主流。

    扬州,庐江郡,舒县。

第95章 战国时诸子争锋,东汉末百家蛰伏[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