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上天给中国的灾难[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元至正四年(1344)到来了。这一天刚开始,元帝国的头头脑脑们就收到了两个消息。第一个消息是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即使不把老百姓当人,但是要防着他们造反,所以修黄河河堤就成为了必须做的事情儿。

    可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元政府中竟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修,另一种认为不能修。在现在的局势看来,这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黄河泛滥居然不去修,还要任黄河改道淹死那么多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也不例外。

    客观地讲,在这样一件事上,就维护元政府的统治而言,主张修不一定是忠臣,反对修也未必奸臣。其中奥妙何在?那要到七年后才见分晓。

    极力主张修的是元朝的宰相脱脱(这名字也没谁了,我敢打赌,历史上绝对没有和他重名之人)。他可以说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名臣(可悲的元政府),实行了很多的改革政策,为政清廉(放到洪武年间,必定是一位清官。可惜,生早了。),而且十分能干(《宋史》就是他主持修的),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极力主张,已经给元朝埋了一个大大的炸药包,拉好了引线,只等着微弱的火光。

    另一个是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对于元政府来说,这个比较简单一点,完成,饿死了病死了就没麻烦了。当然,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皇帝(元顺帝)要下诏赈灾,中书省的高级官员们要联系粮食和银两,当然了,自己趁机拿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赈灾物品拨到各路(元代地方行政单位),然后地方长官再留下点,之后是州、县,一层一层下来,到老百姓手里就剩谷壳了。然后地方上的各级官员上书,向皇帝表示感谢,赵丽要说一些感谢天恩的话,一把历史上的尧、舜、大禹、汤与皇上比较一下。皇帝看到了报告,深感自己做了大好事,于是就在心中给自己记上一笔。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

    但老百姓是不满意的,很多人还极其不满意。

    朱重八肯定是那些极其不满意的人中的一个。

    灾难到来后,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

    朱重八的愿望并不过分,那只是想要一个家,想要自己的子女,想要给辛劳一生、从没欺负过别人、老实巴交的父母一个安逸的晚年,起码有口饭吃。

    他的家虽然不大,但家庭成员关系和睦,相互依靠;父母虽然贫穷,但每天下地干活回来仍然会带给重八惊喜,有时是一个小巧的竹蜻蜓,有时是地主家不吃的猪头肉。这就是朱重八的家,然而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朱重八的姐姐已经出嫁,三哥倒插门去了。除了朱重八的二哥,这个家庭已经没有了其他成员。

    十七岁的朱重八,眼睁睁的看着亲人一个一个死去,而他却无能为力。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他唯一的宣泄方式是痛哭。可是,哭完了,他还要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埋葬他的父母,可是没有棺材、没有寿衣、没有坟地。他只能去找地主刘德,都留得看在父亲给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份儿上,找个地方埋了他爹。

    刘德干净利落的拒绝了他,原因很简单,你父母死了,关我何事,给我干活,我也给过他饭吃。

    朱重八没有办法,只能和他的二哥用草席盖着亲人的尸体,然后拿门板抬着到处走,希望能找一个地方埋葬父母。可是天下虽大,到处都是土地,却没有一块儿是属于他们的。

    幸好有好心人看到他们确实可怜,终于给了他们一块儿地方埋葬父母。“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这是后来能吃饱饭朱元璋的情感回忆。

    朱重八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辈子,却在死后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地主从来不种地,却衣食无忧。为什么?可他此时也无法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也要吃饭,他要活下去。

    在绝望的时候,朱重八不止一次的祈求上天,从到这的太上老君到佛教的如来佛祖,只要他能知道名字的,都祈求到了,祈祷的唯一内容只是希望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下去,有口饭吃。

    但结果让他很失望,于是他们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冰冷,他知道没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

    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的心底燃烧。

    如此的痛苦,使他从脆弱到坚强。

    为了有饭吃,他决定去当和

第二章 上天给中国的灾难[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