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老铁们比东林党还能吵吵[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啊!
十多年前,曹文诏正是带着三千关宁铁骑,从辽东战场入关平叛,追着张献忠、李自成的几万流寇一路吊打。
那是一段充满热血与荣光的岁月。
朱慈烺也注意到了曹文诏的神情变化。
“关宁铁骑早就变了。”
他在曹文诏身边坐了下来,“最初的关宁铁骑分成三部。一部入关平叛,这你知道;一部跟随祖大寿,两年前已经降清;另一部现在在吴三桂手里,成为他关宁军中的精锐。”
“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王承恩补充道,“有情报显示,满清方面屡次利用祖大寿写信劝降吴三桂,但是都没有成功。吴三桂的父亲和家眷一直都安置在京城。”
王承恩对吴三桂仍抱有幻想,毕竟,吴三桂手里有一支大明最能打的关宁军。
“我的直觉告诉我,吴三桂并不可靠,他随时可能会投降。”
朱慈烺目光冷峻,郑重地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太子殿下的担心不无道理,”王承恩点头道,“以现在形势,山海关腹背受敌,守是肯定守不住。如果吴三桂退守山海关,最后很可能不得不选一方投降。所以,我们与之会合后,必须说服他一起南下。”
“只怕他未必愿意跟我们走!你们想想,吴三桂这勤王之路,是不是走得实在太慢了?”
朱慈烺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十四天前就得到勤王诏令,关宁距离京城并不遥远,而且他率领的还是骑兵,但是却行军十几天都还没到!你们觉得这正常吗?”
王承恩闻言眉头一皱,“太子殿下的意思是,吴三桂故意拖延观望?”
“他就是故意借口拖带着十几万平民百姓,慢慢悠悠地晃荡过来,等着看京城沦陷。如果能让关宁铁骑先走,几日便可抵京,与京城守军会合,那结果也许就不致于如此!”
说到此处,朱慈烺无比痛惜,“这关宁铁骑早已成了他拥兵自重的私人武装!只可惜了朝庭每年花几百万两军饷,白养了他们!关键时刻一点都指望不上!”
朱慈烺对吴三桂没有好感,更不存任何侥幸心理。据他所知道的历史,吴三桂此人,反复无常,毫无节操。先是弃明降清,后又叛清自立称帝。曾打出过为大明复仇的旗号,但诛杀大明皇族后裔却毫不手软,最后还亲手用弓弦勒死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
这种人渣,怎么靠得住?
王承恩却忽地跪倒在地,“太子殿下,保险起见,您由曹将军率精兵护送,尽快赶往南京。让老奴继续往东,尝试说服吴三桂南撤吧!”
后世穿越的朱慈烺,很清楚吴三桂的人品,但是其他人却并不知道,也不愿意放弃这根大明的救命稻草。
关键时刻,王承恩仍愿冒险去争取吴三桂。
这个司礼监秉笔太监,倒是真的没有辜负崇祯的信任。
“不必如此!”
朱慈烺挥手让王承恩起身。
“王承恩,你即刻代写一道手谕,言明北方已不可守,圣上决定战略转移,令吴三桂带兵南下布防淮河一线。”
说完,又从腰间摸出一枚印玺,“加盖此印即可。”
这枚崇祯皇帝的随身御印,在火葬前由朱慈烺取出,一是为了防止死者身份泄露,二是为了留下一份念想,现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用来“伪造”崇祯手谕。
当然,这是善意的伪造。
情急至此,谁也不会太过于迂腐。
“太子殿下英明!吴三桂若有心报国,有此手谕就足以让他南下。若是他心已不在大明,无论谁去劝都没用。王公公也不用去做无谓的冒险。”
曹文诏也终于开腔,他一贯雷厉风行,且有勇有谋,此时也十分认同太子的分析。
十六岁的太子,有主见,有担当,比曹文诏原先预想的要成熟干练许多,令他有些刮目相看。
王承恩略一思索,便点头领命,“老奴遵命!如此甚好!”
当即代书一道手谕,加盖崇祯御印后命三名快骑往东北方向寻传而去。
随后,朱慈烺又单独将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世德叫到偏僻无人处,秘密吩咐了一个任务。
“你率锦衣卫十人假扮成降兵,寻机重新混进京城,散布崇祯皇帝已经成功突围的消息。然后,争取将吴三桂父亲吴襄和那个陈圆圆营救出城,带往南方。”
对吴三桂,不能靠忠义,只能做交易。不管“一怒为红颜”的传说是真是假,如能将人家父亲和爱妾及时撤到南方,自己手中就能多一张牌。
“属下遵命!”
王世德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命令。
锦衣卫在明朝,那属于皇帝直接领导的特种部队,专干急难险重任务。虽然崇祯屡次裁撤厂卫,但真正剩下来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此行万分凶险,务必小心行事!请告知诸位勇士,回来每人赏银五百两!”
“谢太子殿下!锦衣卫定不辱使命!”
王世德是锦衣卫中不可多得的忠勇猛将,临危受命,二话不说便领着手下十人消失在夜幕之中。
朱慈烺的轻骑部队也未久留,休整片刻之后便再次出发,继续往南而去。
目标南京,先去继位,再图后事。
第6章 老铁们比东林党还能吵吵[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