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隋朝开茶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章 文翁化蜀[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 “这三大武行都靠什么为生?”杨明远还是挺好奇的。

    “收徒弟拜师费和孝敬费,是他们最重要的钱源。另外他们也靠商人生钱,让徒弟们给商人当护院、教武术、保护货物,徒弟们获得的钱都要孝敬一部分给武行师父。另外还有一些社团的孝敬费,虽不多,但胜在长久。”

    “社团?”

    “是的,西边成都县最大的社团永和社,每月要给问道武行一笔钱。东边华阳县最大的社团常乐社,也是每月要给东郭武行钱。”

    “这些社团都是混街头的混混吧,他们这些不良人怎么还要给武行钱?”

    杨明远不大理解,他一直以为黑社会很能混的开呢。

    李炎笑了笑,说道:“社团能打的顶多就那么几个人,哪能和武行比?这些社团要想在府城收商家的保护费,没有武行的许可那就是做梦。其实武行暗地里也会和一些官商勾结,指派这些社团去做一些不法之事。做恶事毕竟来钱快啊,很少有武行能够拒绝的。”

    “李翁一番话,真是令我打开眼界啊。三大门压三大行,三大行压各社团,简直就是大鱼吃小鱼,一环套一环啊。”

    “确实是如此的,下至各行各业,上至各州各道各官各吏,哪一个不是大鱼吃小鱼呢?”

    “不知道李翁看中的是哪一个武行?”

    “成都县和华阳县交界,文翁坊附近的文昌武行。”

    “文昌武行?一个武行,竟然起名叫文昌?也是挺奇怪的。”

    “哈哈哈,确实如此。文昌武行的张师父,从小就仰慕蜀地先贤文翁,恨自己读书不入道,于是愤而入武。也是希望自己能够以武传文,因此他的徒弟们不仅习武,也学文,行风严谨,为人正派。他的徒弟们大多做了官府的不良人,帮着治理府城,也有不少参军当了兵卒。”

    文翁(公元前187~前110),西汉时被汉景帝任命为“蜀郡守”,为蜀地倾注了后半生心血。

    他到蜀地第一件事,就是兴修水利,引水灌溉灌县蒲阳地区,增加灌溉面积一千七百顷。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那时候,“蜀地僻陋,有蛮夷风”,于是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文翁石室。

    因此,文翁也被称为“公学始祖”,而“私学始祖”就是儒家大圣人孔子。

    在当时,文翁石室既是传播儒学的学校,同时也是祭祀孔子等先贤的场所,庙学合一。

    不仅如此,文翁还广招蜀地各县学子,免徭役,带他们观习政事,送18名出众的学子去长安学习。

    这些学子学成归来全都在蜀中任职,极大地促进了蜀地的文化发展,将蜀地的学术渐进地融入到汉代大一统的儒家文化之中。

    文翁办学大大地改变了当时蜀人的思想观念和民风民俗,使得汉初仍有蛮夷之风的四川变为了“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后来游学京师、仕于全国各地的蜀人不计其数,仅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落下闳、林闾、司马相如、张宽、王褒、扬雄等全国闻名的文人。

    从此巴蜀仕女乃爱好文雅,蜀地成为出人才、出文学,甚至“文章冠天下”的地区。

    文翁不仅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四川的落后文化,更是让汉武帝下令全国各地兴办官学,改变了全天下的教育方式,是当之无愧的“公学始祖”。

    一个安徽人,跑到蛮夷之地四川,奋斗了大半辈子,最后也死在四川,这种精神气节怎能不让人动容呢?

    杨明远听完李翁对文翁的这一番介绍,顿时肃然起敬,这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教育大家。

    同时他也好奇,这个以“文翁”为精神领袖的文昌武行,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第21章 文翁化蜀[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