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隋朝开茶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章 侠客及契约精神[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易之时再付其他的,李翁以为可否?”

    20两,乡下人家奋斗三四十年才能挣到,怎么不可以?简直太可以了。

    “这自然是毫无问题的。”李翁拿起飞钱,看了两眼,确认无误后说道。

    “那么就麻烦李翁写一张文书给我?”

    “什么?文书?”

    李炎一脸懵,他只是一个牙人,从中穿针引线而已,又不负责具体的买卖,为什么要写契约文书?

    其实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契约了。

    到了唐朝,契约的种类已经有买卖、借贷、担保、赁庸(租赁和雇佣)和寄托(寄存)等多种形式,并且国家还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来保护契约双方的权益。

    法律规定,大宗商品买卖,须订立“市券”之类的契约,并经官府“公验”。

    土地买卖,“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

    买奴婢、马牛驼骡驴,已过价,不立市券,过三日笞三十;卖者,减一等。

    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无病欺者市如法,违者笞四十。

    借贷契约分为有息和无息两种,有息借贷称为“出举”,无息借贷称为“负债”。

    每月利息不得过六分,总额不得过一倍,不得回利为本,严禁违约。

    我们现在签订的各种合同,就是源自于古代的“合同式”契约。

    合同式契约一式两份,把两份契约各折叠一半,背面对接,再于其合并处做出“合同”二字的标记。

    如此一来,“合同”二字的右半在一契约的背面,其左半在另一契约的背面。

    如果两份契约背面的“合同”能够真正吻合,就表明这张契约是真实的。

    现在的纸质合同依然会在骑缝处盖章,都是从秦汉时期传下来的,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之前还有人鼓吹说什么中国人没有契约精神,就西方人有,简直就是扯淡。

    现在还遗存的从汉代到明清的几千份契约文件,完全可以把他们的脸打烂。

    杨明远知道他是误会了自己要订契约,连忙说道:“不是订契约,就是写个收据。”

    “收据?什么意思?”

    “你就写某年某月某日,你李翁收到我的订金20贯,作为预付购买宅邸和人畜的'牙钱'即可。”

    牙钱就是中介费的意思。

    “二郎你这是不信任我?我老汉在这成都府几十年的信誉。”李炎感觉受到了一万点侮辱。

    “李翁勿生气,我对你并无信不信任的问题。只是我向来有个原则,只要有银钱交易,都以文书为主。李翁你想想,我俩白纸黑字地写下收了多少钱,时间、数目清清楚楚,将来哪怕发生了纠纷,也可以凭这收据来作证,无需再扯皮太多。”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

    “李翁你若是不信我的诚意,完全可以加一句,'若是生意未成,此20两订金不退',你看可好?”

    本来在当代社会,订金是可以退的,而定金则可以不退。

    但杨明远为了安抚李翁,用这20两来担保交易的必然进行,来增加双方的信任,这就是权宜。

    “既然二郎你都计较地这么明白了,老汉我也没有不写的道理。”

    “是这个理,写这个收据对李翁你完全没什么坏处,反而能够保证你不会白忙一场,何乐而不为呢?”

    “我有点相信你能够把茶肆做大了,毕竟在这么一点小事上都如此细致,何愁大事不成。”

    李翁确实是有点心惊,这小小少年,心思细腻也就算了,竟然还能想到写“收据”这等事。

    “李翁过奖了,不过是小小的创见而已。不足挂齿,不足挂齿。”杨明远恬不知耻地“谦虚”道。

    于是李翁写下收据,两人签字按手印,一式两份,两个各执一份。

    这个时代的第一张收据,就这样诞生了。

第20章 侠客及契约精神[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