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内阁争吵,清丈田亩[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十年寒窗苦读。
为的就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而后入仕为官。
成为高高在上的人上之人。
离开或者摆脱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
是国朝绝大多数士人的想法。
刘阁老的建议。
则是把这些士人又打回到尘埃里。
高中状元。
先去主政一县。
说好听点是成为了一县之地的父母官。
但扯上父母二字。
就没有容易的。
县里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县令来决定,从鸡毛蒜皮到有人聚众起义。
劳心又劳力。
哪有在翰林院当个翰林来的轻松惬意。
“季晦,说说你的理由。”
叶首辅皱眉道。
在心底。
隐约明白刘阁老的深意。
可又说不上来。
“我以为,入朝为官,当以天下万民为先念,可国朝诸多重臣,并无与百姓接触的经历!”
刘阁老郑重其事,冷笑道:“都没有和百姓接触过,如何能体会到民间疾苦,从书里看,呵!”
最后一个鼻音。
充斥着刘阁老对现有官位晋升制度和官员心态的讥讽。
“季晦的意思,是没有担任一县、一州、一府或省,三级主政官的官员,不配身居高位?”
叶首辅直指问题关键道。
从底层做起。
与百姓多多接触。
以此为出发点的建议,似乎,很不错。
“季晦,可相信世间有生而知之者?”
方次辅瞬间找出建议漏洞,顿了顿道:“似季晦所说的升迁之路,岂非阻碍了这种人进入国朝中枢的速度,减少了为国朝做出更大贡献的时间。
而且,还容易出现偶然事件,造成贤才的流失。”
话的重点。
落在了最后一句上。
三级主政官的升迁之路。
是让官员更好了解到了百姓的生活。
但是。
根据国朝的问责制度。
若某地出现动荡或事端,譬如说聚众起义。
国朝会立刻派出钦差前去镇压,如若该地主政官无用,就地罢官。
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要是该地主政官还有用,就配合着钦差平乱,将功赎罪。
即便是事后平乱成功,该地主政官立下大功,朝廷方面,也大概率会将此人调离原位,并永远离开实权之列。
像这种偶然事件。
每年都有发生。
属于“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就导致三级升迁过程中,很容易因偶然毁掉个不错的贤才。
“我先回答次辅大人第一个问题,生而知之者,我不信!”
刘阁老思绪清晰,言辞铿锵道:“妖孽如孔圣,也是在十五岁后,才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和生活的本领,到二十岁才入仕,为委吏,管理库房!
再之后,管理耕田、畜牧,开办学堂,孔圣亲口说,到而立之年,才有所成就!”
“可是,我朝圣人阳明先生,十三岁时,就非同凡响,说出了“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在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起义之事同年,阳明先生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方次辅反驳道。
第75章 内阁争吵,清丈田亩[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