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再论崇祯,开启新榜单:意难平[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七十三章:
【而,第十名,明、崇祯皇帝朱由检。】
【亦是争议声最大的一位!】
【故,再度盘点,以史书全貌,评论这位勤政皇帝!】
天际的声音传来,那语气之中带着沉重的色彩。
【明朝之灭亡,固然有小冰河期和前几任皇帝的原因】
【但,崇祯依旧是要负很大的责任】
【接下来以明史实际记载事项为准,对崇祯的亡国操作进行详细盘点】
话音刚落,屏幕上出现了一排金字
【打破平衡,激化党争】
金字逐渐消失,而后出现了一个场景。
崇祯坐在大殿之上,不断下达着命令。
但是这个命令全部都是围绕着一个人展开,
那就是魏忠贤。
此时魏忠贤已经被逼上吊自尽,但是对于他的清算却刚刚开始。
“着令刑部,严查阉党,务必将阉党连根拔起!”
这样的命令,无疑是在授意此刻执掌刑部的东林党人去扩大株连范围。
经过这轮运动化、株连式的肃贪,
从朝廷到地方撤换了大批官员,许多能员干吏、朝廷精英都受到波及。
要知道,在专制统治下,各级官员都是职业性的。
每个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都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培养历练。
把能干事、肯干事的精英通通打倒在地。
而提拔起一批只听话、不干事,只会表忠心、不会干正事,甚至毫无经验的官员。
无异于自废武功、自断手脚。
在铲除了阉党之后,崇祯还大肆提拔东林党官员,对东林党人信任有加,十分倚重,
有一件事足以证明这点,那就是崇祯元年底,内阁三位大臣全部是东林党。
而崇祯不知道的是,东林党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那就是党同伐异。
在获取了权力之后,东林党的这个特点开始大规模爆发。
导致朝中官员分裂为按地域划分的宣党、浙党、楚党、齐党等各种“党派”。
东林党和各“党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
激烈的党争从根本上瓦解了朝廷的执政能力。
甚至于到了南明时期,朝廷内部的党争依旧在继续。
明朝之亡,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亡于党争。
而这激烈的党争也是崇祯不懂权术,打破了权力的固有平衡而导致的。
最终成为加快崇祯王朝覆亡的推进剂。
……
屏幕上的画面消失,出现第二行金字
【治国无方略,经济层面,屡出昏招】
崇祯初年,大明面临着两个最主要的矛盾。
一是土地高度集中、赋役征敛苛重,加上旱灾、蝗灾等天灾,导致农民生活极度贫困。
二是后金的崛起对明朝造成严重威胁。
面对这样的情况,崇祯却没有看到本质上的问题,做出一个具有实践性意义的规划。
反而在位十七年间,处于一种疲于奔命,头疼治头,脚痛治脚,朝令夕改的状态中。
这点从几个史料来看,便可以看出。
一是取消工商税。
当时,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支撑这些税总原本不是问题。
但这项措施出台以后,朝廷减少了重要税源,
原来就捉襟见肘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
二是加征三饷。
为了解决急剧增加的军费导致的财政缺口,崇祯连续加征“三饷”。
征收“三饷”这个杀鸡取卵的举措,
让广大农民倾家荡产、饥寒交迫,最终走上参加起义军的道路,
使小规模农民起义的星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三是裁撤驿站。
为了接待官员出差和传递军情,明朝在各地设有驿站,
在提高行政效率和信息传播速度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为了节省财政支出,崇祯不顾大臣反对,下令裁撤驿站。
这不仅造成了明朝各地传递消息的途径被中断,更是让中央对地方的情况丧失了知情渠道。
加上驿站的裁撤所能节省的经费有限,但却让数以万计民夫下岗失业。
其中
第73章 再论崇祯,开启新榜单:意难平[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