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打卡十八年开局请祖龙退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8章书写材料迫在眉睫[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撤回到安邑之后,李世民第一时间就将战况传回太原,并从当地大肆征召青壮。

    此时已经不是考虑过度使用民力的时候了,如何抵挡住秦军的征伐,才是当下最为紧要的事情。

    包括李秀宁在内的所有李唐武将,要么抓紧时间征召士兵,要么走访河东高门。

    希望能聚拢起所有的力量,来阻挡大秦的北上。

    好在,大秦夜袭当夜,李唐的武将并没有遭受损失。

    否则,连反击的力量都很难聚拢。

    可是大秦会给他们积蓄力量的时间吗?

    所有李唐的将领心里都没有底。

    所以到达安邑的当天,李秀宁就被李世民给派遣到了上党郡。

    如果一旦安邑无法据守的话,那么上党将成为太原的最后一道屏障。

    而且因为涉及到李家的未来,李世民在写战报的时候,并没有夹杂任何的个人感情。

    而是将当晚的一切情况,如实汇报给了李渊。

    虽然他有些不想承认,但李世民的内心深处,已经预料到了李渊将要做出的选择。

    那就是一旦上党再无法阻挡大秦,那么李唐必然会第一时间向突厥称臣。

    以此换取突厥的支持,来抵挡大秦的攻击。

    毕竟称臣不过是一时的屈辱,可是要被大秦击败了,那么李家百年的基业,就会瞬间化为飞灰。

    更何况,李家之前并非没有向胡人称臣过,杨坚没有篡位之前,所有人还不都是胡人的臣子?

    而唯一没向胡人称臣的南陈,还被隋朝给灭了。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唐朝只是强大,却没有汉朝那样的气节。

    当然,这也和五胡乱华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为晋朝让世家整个都烂了,而五胡乱华又打断了儒家的脊梁骨。

    汉朝以来公羊学派的大复仇思想,彻底被后世的儒家子弟忘到了祖坟里去了。

    所以北地被胡人统治着,南方却无力北伐。

    这才是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这种融合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因为版图的扩大,造成了多民族的接触,提供了融合的客观环境。

    而偶然性是因为三国的战乱,让中原的元气大伤。

    而晋朝的乌烟瘴气,却让本来就没有恢复的元气又再次衰弱起来。

    可以说胡人碰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从某一方面来说,世家也是文人的代表。

    看看东晋时期那些擦脂抹粉的娘炮吧,哪个不是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

    正是这些世家的掌权,才导致了中原正统逃难一般,奔丧到了长江以南。

    为了遮羞,还美其名曰“衣冠南渡”。

    南渡的不是汉家的衣冠,而是读书人和世家的衣冠。

    然后等到读书人再次翻身,和赵家共治天下,又促使北方辽、金、蒙古的交替强大。

    整个养士百年的弱宋,只能龟缩在黄河以南,悲哀地用钱财买着虚假的平安。

    然后第三次文人遮天,就是明末虚伪到骨子里的东林党人。

    这些所谓的文人风骨,就是“水太凉”和献媚的建奴奴才。

    于是在晋商的直接支持下,东林党的纵容下,“我大清”南下了。

    所以,每次文人掌控天下

第128章书写材料迫在眉睫[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