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弘光迁都[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sp; 毕竟像洪承畴那样的大佬,到了清朝,也不过是授予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对于江北四镇,能够给出这样的条件,尤其是在他们已经接近于穷途末路的时候,能够给出这样的条件,多尔衮算得上是很厚道的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江北四镇都已经开始动摇了,他们知道,弘光朝廷已经是强弩之末,而且江北四镇本身就是弘光朝廷全部的军事力量。而他们根本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这个时候如果硬要死撑下去,无非是落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对他们自身也完全没有任何的好处。
现在就看谁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刘泽清,这位曾经的猛将,现在在生死的最后关头做出了不如人意的选择。
这和当年的他真的是大相径庭,当年他把住黄河渡口,把李自成一箭射成了独眼龙,现在的他却没有了当年的那股锐气,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懦夫。
他派遣自己的儿子刘光君到多尔衮的军中下了降书顺表,表示自己很愿意归顺大厅,服从摄政王殿下的指挥,从此之后,愿意为大清刀山火海在所不辞。
作为江北四镇中第一个归顺的将领,他得到了很高的礼遇。多尔衮甚至亲自派了何洛会到刘泽清的军中,这也是给刘泽清一个很大的诚意,让他知道多尔衮也是愿意交他这个朋友的。
在激动之余,刘泽清第一时间就剃了头发,并且让他的这一镇所有的士兵也都马上剃发易服。
高杰本身也是一个特别能战的武将,而且跟着李自成的时候就没少折腾清军,现在到了弘光朝廷也折腾的不行,但是它不能归顺多尔衮。
他和刘泽清不同,刘泽清之前并没有正面和清军作战过,而高杰和清军曾经打得死去活来。这个时候如果高杰归顺的话,很容易就让清军找后账,这笔账高杰还是算得过来的。
但是刘泽清和高杰的镇守之地挨着很近,刘泽清归顺之后很容易对高杰造成实质上的威胁,而高杰似乎别无选择。他要么选择相信多尔衮归顺大清,把命运交给一个未知数,或者是再做打算。
在这个选择的岔路口,高杰必须马上做出抉择,因为留给他的时间真的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候高杰做出了或许是人生之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他没有继续为弘光朝廷效力,也没有投靠多尔衮,而是带领着他剩余的一万多人离开了。
他从此不知所踪,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还会出现。但至少是现在,他在所有人的视线中消失了。
多尔衮先后又把另外的两个藩镇收服,并且直逼弘光朝廷。马士英和史可法此时此刻也没有了章法,史可法准备就地募兵,抵抗多尔衮。
而马士英看得更为清楚,这个时候和多尔衮作对,无异于以卵击石。史可法没有办法,因为马士英才是弘光朝廷最主要的掌权人,他的话实际上就意味着拍板儿,而史可法只能服从别无选择。
在南京已经呆不下去的弘光朝廷,这时候准备迁都。马士英已经联络好了江浙一带的官员们,他们也已经放出话来,愿意接受弘光朝廷。所以迁都地区选择到了杭州府,这也是一个权衡的结果。
对于这个结果,弘光朝廷的大臣们并没有太多的不满,反而十分的高兴。在应天府呆久了,倒也想找个地方散散心,而杭州无疑是一个好地方。
曾经有诗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杭州真的是一个好地方,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该说的就是这样吧。能去杭州过上几年,那真是一个乐子。
弘光朝廷之所以快速的击破,败亡不堪,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尸位素餐的大臣。
他们根本就想不到,迁都于杭州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陪都,而把一个本来坐拥东南半壁的弘光朝廷,整成了偏安一隅的流亡政权。
但是不管怎么说,总不能待在南京等死,弘光现在已经没有了江北四镇的护持,更像是一个光杆儿皇帝了。
所以他现在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宏图大志,他本来也不是一个能够挑大梁的皇帝,现在的想法就是活一天算一天。
走到哪里享受到哪里,万一哪一天被清军抓住,还能活多久都是个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由崧想法并不算是错误的。可是这是出于任何一个凡人或者大臣的思维,作为皇帝的弘光如果这样想,那是误国误自己误天下。
第122章 弘光迁都[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