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辽东特战队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9章 再次扩军[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   不过据他和孙一鸣两个人的丈量和测绘,中前所实际上可用的田地,应该在七百亩以上。也就是说,如果这七百亩都能好好利用的话,那么实际上每年屯田种植所得的粮草应该达到百万斤以上,那样的话,就真正的实现了粮草的一个稳定收入。

    一百万斤,这应该是中前所所能承受的粮草收入的极限。对于这一点,张祥十分的清楚,甚至凌小云也十分的清楚。

    但是张祥敢在这里立军令状,拍板说无论招多少士兵,他都能够养得起。无非是想给大家表明一个观点,那就是他是一个称职的后勤官。而且只要是他这名后勤官还在,那么前方就只需要考虑如何打仗,后勤一概无忧。

    大家都十分的感动,史逸文道:“既然这样的话,凌大人是否考虑再将现有部队的数量,暂时先扩编一倍呢。”

    凌小云其实也早就想过扩军的念头,但是现在似乎这个想法并不成熟。因为前方李自成和多尔衮正在对峙交战之中,双方已经僵持了一个月以上,到时候无论是谁胜谁败,胜者一方必然会对中前所发动猛烈的进攻。

    想要一鼓作气拿下这座小城,到了那个时候,中前所就得拼命迎敌,哪里有时间再去训练新兵呢,而新兵如果不经历训练,岂止是不能作为战斗人员,反而会造成很大的拖后腿的作用,凌小云十分的纠结。

    但是不管怎么说,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也是存在客观的。所以当中前所兵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硬伤,对方如果十万兵来袭,用车轮战的方式消耗你的有生力量。那么就算是对耗,也会耗你完全没脾气。

    兵源的多广在一定意义上实际上就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凌小云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是要扩军的,但是现在就扩军的话,是否成熟,还不清楚。

    他让下面的这些文武官员们,都考虑是否要马上招募新兵。不搞一言堂,完全集思广益,以大家的意见为准。少数服从多数,多数人的意见就是正确的意见。

    通过大家的表决,一致认为,这个时候是可以招募新兵的。管他前方打的火热,这里也正好是一个空闲的契机,这个时候不招兵,难道要被攻击的时候才招兵吗,凌小云听从了大家的意见。

    他告诉史逸文和周笔耕,由他们两人负责新兵的招募工作。对于新兵的筛选,由他们来进行,一切宁缺勿滥,一定要最为精良的士兵,而不是要凑数的人。

    史逸文和周笔耕下去筹备了,他们果然不辱使命,仅仅在十二天的时间里,就招募士兵八千人,都是个顶个的棒小伙。这些人有的是来自于辽东附近的平民,因为吴三桂投降了,清军他们不愿意投降,所以才投奔中前所而来。

    也有的是各地之前的明军将士,在大明国变之后他们没有了去处,也不想落草为寇,所以来投靠凌小云。凌小云一律照单全收。

    看过了登记名单之后,凌小云知道这一次选择出了八千人是筛选掉了过半的人数,因为有很多人是过于老弱,没有了战斗能力,但是又想来投军的。

    对于这些人,凌小云也详细的了解了情况,给周笔耕和史逸文下了相应的指示:如果是在家里有田有地的,那么每个人发给二十两银子,让他们回去耕田种地好自养家。如果说老无所养的,身有残疾的,那么我们就把他们留下,让他们拨归张祥,简单的去做一些后勤的工作,也算是给他们养老。毕竟我们是大明的军队,我们就要为大明的百姓做事。绝不能看着大明的人,如果无依无靠投靠我们还不予接收,那我们怎么才能自称自己是大明的边军呢。

    凌小云告诉自己的全部下属,以后只要我们中前所还能有吃有喝,那么凡是来投奔我们的人,如果他们无家可归,如果他们老无所养,我们一律接纳。

    下属们虽然觉得这位凌大人却是有一些书生意气,但是他们仍然为凌小云的决定所感动。因为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哪怕是现在,像凌小云这样的官,能够这样真正的为百姓着想,已经真的不多了。

    能够在这样的人手底下做事,他们每一个人都觉得十分的踏实,这是十分得来不易的一种感觉,所以他们愿意不折不扣的去执行凌小云的命令。

    这一次招募的八千士兵由祖天吉亲自进行训练,凌小云的说法也十分简单,对于这些新兵,在两个月内不安排任何战斗任务,但是在两个月后要都看到他们和现在完全的不一样的样子。祖天吉领命而去。

    另外有四千余人拨归了后勤官张祥,张祥只不过是苦笑一声,心里想到凌大人做好事,咱老张也是该帮他一把。

    这些人肯定会妥善安置的。

第89章 再次扩军[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