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昌邑威武[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这里说的移民,不是外地移来莱州,而是莱州移到外地,比如说青州。
莱州靠海,百姓们却不能享受到大海的红利,土地还很贫瘠,你让百姓们怎么活?
辛清纯调研考察了几天,如何不知道莱州贫穷的原因,他只是欲给自家兄弟抱不平罢了。
当下截住潘国林的话头,辛清纯就昌邑县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发展的意见。
第一是要加强兵备,当着潘国林和指挥使的面,要求莱州方面的军事力量向昌邑倾斜。
这是赤裸裸的人情利益输送,但是潘国林等还不能说啥,毕竟辛清纯的职位在那里摆着,按察副使,巡视兵备,可不是一句空话。
第二就是要求莱州府放权,允许昌邑县临海居民下海捕捞海肠等渔获。
这就有点儿违反政策了,朝廷说了海禁,作为钦差的辛清纯,居然要求莱州府放开昌邑县的渔民下海,多少有点儿过了。
辛清纯咋想的,不想当了?并非如此,自从脑子里有了开放海禁的念头,他就仔细地研究了太祖对于海禁的各种指示。
先说最初一道太祖圣谕,是禁止私自出海的,当时天下初定,建朝初期,前朝残余势力退往沿海岛屿,却贼心不死,一方面在国内拉拢一些人培养党羽,另一方面勾结海寇欲卷土重来。
所以太祖爷下令禁海,以隔断贼子与大陆的联系,使其不攻自破,这是基于当时形势的一种对敌方略。
再说太祖第二、第三道圣谕,是禁止‘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禁止入海捕鱼,此段时间正是朝中某要员案发,其罪名之一便是私通倭寇,此道圣旨正是针对此案而发,乃是鉴于国内的紧急状态,而特别的颁发的。
《太祖实录》,太祖高皇帝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苟不禁戒,则人皆惑利而陷于刑宪矣。故尝禁其往来。”
太祖爷圣训的真意是‘他老人家认识到通过海路,也可以与番邦交通,如果不禁止老百姓通过海上贸易私下贸易,恐怕都会不思劳作,纯事商业。因此太祖曾下令,可直接逮捕‘不事劳作,专事商业之人,忧心触犯法令之人太多,所以曾经禁止往来。
为什么说是曾经呢?只要看看后面一条谕令即可,二十三年,‘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火药、兵器等物不许出番。很显然是‘严而不是‘禁,只是禁止关系国家安全的物资出番,言外之意,茶叶、丝绸、瓷器等,还是可以卖出国去的。
暗弱如前朝南宋小朝廷,之所以可以和蒙元金辽对峙百五十余年,皆靠海上之利焉,南宋的皇帝都能想到,圣明如太祖皇帝更是了然于胸。
所以在外无海寇叛逆之患,内绝乱臣贼子之忧后,前面的禁令自然解除,开始允许可以为大明换来巨利的物品出海,只是不许出售要害物资罢了。
太祖建国二十七年的时候,太祖爷曾说‘敢有私下诸番互市悉治重法。是什么意思?
太祖爷禁止的是私下与诸番互市。言外之意,只许官方互市。这正是太祖爷圣明,想出来的两全其美之策,既可以得到海上贸易之巨利,又可以避免百姓通番忘本,荒废了农事。
建朝三十年时,太祖又言‘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显然是对上一条的重申,太祖爷的最终意思也就再明显不过了,只能由国家进行贸易,不许私人擅自进行。
所以,这才是辛清纯结合了穿越前上一世的了解,对本朝太祖的所谓祖训给出的最明晰的答案。
第207章 昌邑威武[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