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逍遥小衙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章 请贾县令画个圈[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毕竟是县试案首,论语可称得上是倒背如流,这句话辛清纯是非常熟悉的,原文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这一章是鲁哀公跟有若的对话,有若是孔子的弟子,鲁哀公在这里『问于有若』,向他请教,他说『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饥」,是遇到了收成不好的这一年,饥荒年,「用不足」。这是什么?因为年头不好了,鲁哀公这是国君,他的费用就不足了,那该怎么办?有若说了,『有若对曰:盍彻乎』?这个「盍」字就是何不,「彻」,就是用彻这种赋税制度。他引用了《孟子》的「滕文公」这一篇里面说的,「夏朝用贡法,殷朝用助法,周朝用彻法」,这都是税法,就是征税的这种法律。换句话说,税率是十分之一。有若在这里劝鲁哀公实行缴十分之一的这个彻法,就是沿用周朝的税收制度。

    根据《雪公讲要》这里讲的,「鲁国自宣公十五年」,就改变了这个税制,本来是周朝沿袭下来的税制,他改了税,改成收十分之二了,百分之二十的税收,一直到鲁哀公都是这样,所以缴的税,赋税就重。所以有若在这里建议哀公,恢复到原来周朝应用的彻法这个税收制度,就是征十分之一的税。结果鲁哀公就说了,『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这「二」就是十分之二,现在我征十分之二的税,我的费用都不足了,你还教我恢复到十分之一的那个彻的税法,那怎么可以?有若就跟他回答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改变了税法之后,人民百姓那就少缴税了,少缴了税,那百姓就足了。他少缴税了,剩的钱就多了,他就会富一点了。即使是鲁君他的税收收入大大减少了,可是,「君孰与不足」?

    百姓都丰足,百姓就像一家子家人一样,家人都丰厚起来了,你不就是水涨船高了吗?你也就丰足了。换句话说,『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百姓要是贫穷了,你又岂能够说丰足?你跟百姓是一体的。

    在辛清纯看来,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很浅显的经济学道理。毕竟,政治经济学也是学过的。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意思强调只有社会生产的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税收的增长,说明生产的发展是税收增长的基础。通过减税,来促进生产的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于是,辛清纯正色回答:“盍彻乎?”

    如果这是在县试中,辛清纯的回答是标准的不能再标准的答案了。

    但显然贾县令想得到的答案并不是这个,而辛清纯显然也不是贾县令想象中的小白。

    于是,在辛无疾换了衣衫,匆匆来到花厅的时候,便看

第34章 请贾县令画个圈[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