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铁血残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0章大生产[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真是六月十二到的房州。

    作为知州,他觉得什么都新鲜。

    老爹觉得他年轻没有经验,派了老管家跟在身边,帮着他张罗。

    看不起谁呢?

    李真原本书生,后来带了两年兵,自然有了军人的气质。

    干什么事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李裕正是看中了他的这股精气神,才委以重任。

    房州位于襄州之西,境内有筑水、堵水均与汉水相通。

    北有武当山与均州相隔,东有荆山与襄州相连。

    西南有大巴山横亘在房州与夔州之间。

    中部是房山。

    房州南部都是山地,没有河流,影响了生产生活,只有散落的村寨,没有大城。

    在武当山与房山之间是为山地平原区,筑水、堵水、孔阳水均流经此地。

    府治房陵及下辖的永清县、竹山县、上庸县均在这块平坝上。

    房州四城只有一万四千户,七万人口。

    至于散落于南部山区的人口,则没有户籍统计。

    李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房州四县都走访了一遍。

    满眼都是荒山荒地,人口稀少,根本就没有开发的基础。

    缺人哪!

    别看中原大地,有大量的无地流民,有些偏远州县却有着大量的荒山荒地无人开垦,这就是资源不均。

    人口也是资源。

    像房州面积不小,人口很少,没人愿意生活在大山的包围之中。

    李真刚返回房陵,就接到了襄阳的指令,准备安置难民。

    真是瞌睡遇到枕头。

    正想着缺人手,这就送来了,欢迎!

    他发出州令,各县丈量荒山荒地,备案在册,沿水源规划村屯,准备安置难民。

    很快从谷城转运来了大量的难民。

    这些人竟然都操着汴州的口音。

    每日转运来的人口高达千人。

    按照规划,每个村子凑齐百户,千人左右,就指定村长里正,上山伐木,建屋居住。

    房州没有多少存粮,只能从襄阳运来。

    现在已经要进入八月了,也过了农时。不过这些新房州人没有失去希望,力所能及的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房州别的不多,就是山多。

    山上的树木众多。

    仅月余时间,一座座农庄就拔地而起,村庄周围的荒地就已经割去了杂草,翻出了崭新的泥土,在大太阳下暴晒。

    难民的口粮很简单,有一部分是从襄阳运来的粮食,一部分则是山上的野菜。

    这样可以菜代饭。

    李真这段时间为了能让这些难民活着,费尽了脑筋。

    河里有鱼,山上有野物和野菜。

    他发动各村的青壮,上山下河。

    每村建立公共食堂,所有粮食必须交到村里统一安排。

    他的这个办法还真管用。

    每家每户都不再藏私,粮食定量,按人头分配。

    在房州的最西侧孔阳水畔,李真走进一个新建起来的村庄。

    村子是新建的。

    一条土路的两侧,用木头搭建了成排的房子。

    房顶是茅草棚。

    虽然大旱,可这里反而气候湿润。

    早晚雾气昭昭。

    河水尚算充沛,村子周围的荒地已经开垦了出来,栽种了蔬菜。

    村中三三两两的小鸡悠闲的散着步,在路边啄食小虫。

    靠近村子的小河里,一群群的麻鸭在水中扎着猛子,黄橙橙的脚掌蹬着水花,屁股朝天,在水中寻找着食物。

    远处河面,一团团白云铺在水面上,缓缓的飘来。

    “那是什么?”

    “咳咳,二郎,这是鹅。”

    老管家回道。

    “哦。”

    李真见过鹅,可没见过这么多。

    这群白鹅有百十只左右,顺着水流在河岸边吃着水草。

    功夫不大,又有一群白鹅顺流而下。

    李真转头询问村正。

    “村正,这鹅顺水而下,不会丢吗?”

    “呵呵,大人有所不知,我们在上下游用木头做了个水坝,不影响水流,鸭、鹅到了水坝就过不去了,自然安全。”

    “哦?这个办法好。”

    李真一听,心里佩服。百姓的土办法还真管用。

    “你们还养了什么?”

    “大人,我们山坡上养了些羊。”

  

第110章大生产[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