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佣兵为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9章 铁甲船海试[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干船坞中,马如龙围绕着这艘35米长的渔船,上下检查各处的焊缝。

    毕竟这是他制作的第一艘渔船,完全检查无误后,开始组织人员为渔船除锈,上防锈漆。

    3天后,终于迎来了渔船下水的日子。

    马如龙站在船甲板上,摸着身旁的桅杆。这些后加装的配套工具,像桅杆,滑轮组,栏杆等都是烤黑后再涂漆,进行了二次双重防锈。

    这艘渔船的重载排水量为66吨,高速航行载重35吨。

    船帆还是用了中国传统的硬帆。要说硬帆就要先说说西方软帆。

    西方软帆优点:帆面的面积大,吃风也大,强项是速度和负载有很大的优势,有多个调整点可以调整帆,根据情况微调航向,好处有利于海军和避免岩石,适合远洋航行。

    缺点:操作复杂,人员庞大,升帆提升时间长。自16世纪以来,西方大船的帆就由方帆、拉丁帆和斜桁帆组成。

    有许多模块和复杂的程序。滑轮只能用来调整绳索,不能直接升起帆。维护维修成本高极高。

    中国硬帆优点:操作方便,升降可通过滑轮吊装,所需人员少,升帆提速快,航行时间短,特别适合近海及内河贸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护成本低。

    缺点:由于只有一个支撑点,帆的面积是有限的,而大量使用的木质骨架也限制了吃风的能力。因此,航行速度缓慢,跨洋航行效率低,不适合海洋贸易。

    硬帆只能升到顶部,不能根据情况调整帆力,不利于海战中时常灵活转向。

    马如龙的渔船虽然用的是硬帆,同时他在船头的三分之一处,设了左,右,前三处钢滑轮和重心处设了一处钢滑轮组。

    共四个滑轮组,外加一个30米高的铁管,这些都是用于竖起降落伞包的,利用海面30米处的风力,将降落伞,像放风筝一样放出去。

    初步测算在一百米时,至少能额外增加510节的航速,对于现在大多数帆船只有10节不到的速度,可谓是超跑级别的了。

    很快渔船便航行出来,脱了船坞。在海面上,马如龙命令开始放拖网。

    随着齿轮转动,拖网一点点放入大海。

    接着开始放风筝伞包,很快巨大的海风便将伞包吹上了天,大约100多米后,马如龙开始命令水手,搅动船头的三个滑轮组,控制降落伞上的不同受力点。

    改变伞的角度,主缆绳已经被重心处的滑轮锁住。三个辅助滑轮,更像是稳定调整角度的作用。

    10多吨的船体,被伞包拖着左摇右摆的,十分不稳定。

    而此刻船上的方向舵,调向得能力也受到了制约。好在自己提前有所准备,加大了方向舵。

    随着更大的舵面进入水中,配合船头上的三根调向滑轮,渔船的调向的能力慢慢凸显出来。

    马如龙边指挥一众水手,边思考船前的微调滑轮组要和方向舵配合,具体怎么配合的效果更好,这个就需要不断的试验了。

    一众年轻的渔民,此时却是,眼中惊喜连连,这渔船真快啊,还拖着网呢,而且船上的机器还没有开,现在都比他们普通的硬帆快。

    这要是没有拖网,又再开动机器,那还不要飞起来。

第59章 铁甲船海试[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