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筑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7章 五万斤[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盐是国库赋税重要来源,曾占到国库收入十之七八。

    也正是朝廷为增加国库收入,弥补因奢靡而造成的亏空,屡屡增加盐税,才导致张士诚带领盐工起义。

    如今,盐不仅是战略物资,还成了攻防手段。

    各路义军蜂拥起义后,中部以南沿海盐场,几乎被义军占领。

    朝廷所控海盐、井盐,产量远远跟不上。

    于是乎,张士诚加大管控力度,导致中原更加缺盐。

    老百姓吃不上盐,看你朝廷怎么办?

    张士诚只想巩固自己地盘,完全没有考虑百姓。

    两边夹击之下,有些地方食盐价格涨到二十贯宝钞才能买到一斤盐。

    暴涨的价格,也让很多人铤而走险。

    所谓猫有猫道,鼠有鼠道,方用也有自己途径,可直通海边盐场,只是他并不贪婪,也怕招致官府打击,所以贩运不多。

    现在陈俊成要贩运盐,还有茶叶,那就干了。

    王昌祥来借盐时,方用就已做好准备。

    第二天早上,他和陈俊成、王昌祥先行出发,赶往沿海盐场。

    吴彪、林狗儿、赵小乙等人,带着银子,随后离开柳林镇。

    弃大路走小路,快马加鞭,两日后,来到海宁县境内。

    转向东南,继续前行一百五十里,来到海边。

    面朝大海,陈俊成心境也陡然宽阔。

    此时,方用伸手一指,隔着密林,一缕青烟冉冉升起,随即又随风散去。

    打马穿过密林,豁然一片开阔,中间是大片民居。

    在路上,方用已介绍过,此处名叫东山湾,在此百姓有七千余人,比一般县城人口还多。

    东山湾东面是海,南面西面是山,北面是密林,站在集镇旁,环顾四周,好似世外桃源般存在。

    七千男女老少,皆靠海盐为生。

    为首之人叫张琼,生的五大三粗,满面烟灰色,也是豪爽之人,与方用打过几次交道,变成了兄弟。

    看方用到来,张琼喜不自胜,先慌忙叫人准备酒饭。

    与陈俊成互相见过,张琼领陈俊成察看盐场。

    所谓盐场,却是海边高处的四百余口大锅,整齐排列,颇有气势。

    元代采盐,仍多为熬制,东山湾也是此法。

    青壮年肩挑车运,将海水倒入大锅之中,中老年烧火,待敖干海水,锅里便是白花花盐粒。

    张琼介绍道,每百斤海水可熬制三斤二两盐,每口锅可盛海水一百斤,如昼夜不停,东山湾每日可熬制海盐四千斤。

    盐商来此买盐,一两银子五斤盐。

    陈俊成粗算一下,如果没有赋税,东山湾每日可获取八百两银子。

    而张琼脸上露出苦楚。

    东山湾南面是义军,北面是官府,两边都想抢夺东山湾盐场。

    这里的海滩和铁锅,就是大家伙的命,张琼带兄弟豁出命来打。

    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打过几次,现在谁也不想再招惹东山湾。

    硬攻不下,两边又不约而同,对东山湾就行封锁,不让这里的盐运出去。

    张士诚手下兵士不想把盐运到官府那边,官兵则想用封锁的办法,逼迫东山湾倒向官府。

    这官府也够傻蛋,陈俊成在心里想,完全可以和张琼沟通,把这里的盐全买走。

    仔细想想,官员都想着怎么捞银子,谁管百姓疾苦?

    两边夹击之下,所产之盐只能零星卖出。

    说着,张琼带陈俊成、方用察看盐场两边库存。

    如比晒谷场大出十倍的空地,草帘之下,是一堆一堆的盐。

    就连方用也搞不清楚,存盐到底是几万斤,还是几十万斤。

    张琼说道:“大概有两千石,三十万斤。”

    “以后你们的盐,我们全要了,此次先运走五万斤。”方用说。 第117章 五万斤[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