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原始人:我在原始社会建王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1章 避暑措施大杂烩[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   族人们热火朝天地干活,普和晴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为了得到更多的冰,让更多的族人能享用冰块,普直接调出三百人支援制冰厂。

    铜须也带人加紧赶制罐子和盆。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只是夏子和鱼还没回来,萧也很少上来问了。

    这一天。

    陈凡看着一趟趟前去南冰峰取冰的钰,心中怜惜。

    “钰,过来。”

    他抱住钰,身上逸散出清凉之气,给钰降温。

    其实他吸收了冰髓的能力,原本可以制冰出来,然而他吸收的神髓种类太多,导致没有了单一的能力。

    但是他可以把潭边别墅改造成空调房!

    最早的空调房出现在汉代。

    当时就有了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房叫“温调殿”,夏季房叫“清凉殿”。

    清凉殿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贮冰于膝前,四周挂着水晶帘子,还有仆人扇扇子。

    盛夏时室内便可结霜,清凉无比。

    到唐代,长安等地出现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

    这“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犹如民间的水车),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

    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

    唐诗人张仲素有《杂曲歌辞·宫中乐》一诗咏:

    “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

    说的就是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凉屋”,此“凉屋”堪称既绿色又环保。

    到了宋代,在开封出现的“凉殿”比唐朝的“凉屋”更豪华。

    “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还在蓄水池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

    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其降温效果之好犹如进入冬天——当然,这种“凉殿”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享受。

    一些地方权贵也纷纷仿效,建立起私家“凉殿”,或在宅院里造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使酷暑时节倍感凉爽。

    科学不断进步。

    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纳凉有精彩的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不难看出,明代人的消暑又进了一步,而且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也不乏科学道理。

    陈凡的想法是,把这些方法全部用上!

    首先就是玉床。

    玉这种东西,在蛮荒简直不要太多,非常好找。

    然后就是凉井。

    在屋内地板下方挖井,井壁上设置通风口,直通室外,室外修建水车,利用水车的动力往通风口扇风。

    这样一来,井中的清凉之气就可以进入室内,形成半天然的空调!

    而水车也可以将水不断送到屋顶,减轻冰的工作量。

    想到就做!

    他带着几女开始动手,大家都不是普通人,无论是挖井还是设置通风口都很轻松。

    喵喵和双乐下山去寻找玉床。

    陈凡和豆开始制作水车。

    水车一般都是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利用上游的水流推动水车运动。

    小潭正好符合这个条件,上面的小瀑布足以推动水车运行。

    水车也叫筒车。

    可以适当利用地势和风力,使水车运行效率更高。

    陈凡和豆琢磨了一晚上,就造出了一辆简易水车,安装到小潭中,既美观又实用。

第241章 避暑措施大杂烩[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