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王翦篇(5)[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是非功过

    李信战败,昌国君叛秦,让秦始皇明白一个道理:楚国地大,的确不好灭。

    同时,也让秦始皇想到了一个人:王翦。

    亡楚,还需老将王翦才行啊!

    秦始皇干了一件事:降低身份,亲自去请王翦挂帅出征。

    王翦是聪明人,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主动提了一个条件:非六十万不能亡楚。

    秦始皇答应了这个条件,把全国的军力,交到王翦手中。

    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征伐楚国,又做了几件事。

    1、出征时:请美田宅园池甚众;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2、出关前:连续五次求赐美田。

    王翦干的这两件事,连身边的将领都看不下去。王翦说出了用意: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王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自保,同时也是为了消除秦始皇的多疑。其实,这也不怪王翦多次提出要地、要房、要钱。他手中掌握的军队,实在是太多了。

    当然,也不怪秦始皇多疑。王翦拥兵自立,是很麻烦。再加上,秦始皇信任、倚重的昌平君,还不是反叛。前案例摆在眼前,不得不防。

    王翦用自己的智慧,消除了秦始皇的多疑,进而成就亡楚的大业。也许,王翦这样做,是因为看到了两个人的结局:武安君白起、武安君李牧。

    这两位都被封为武安君,拥有举世军功,却落得凄惨的下场:白起自刎、李牧冤杀。

    功高震主,永远是君王与主将之间,存在的鸿沟。此时,秦始皇要灭楚,可以用王翦。一旦楚灭,等待王翦又是什么?

    王翦以很俗的方式,消除了秦始皇的疑惧,踏上伐楚的征程。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以王翦为将,统率六十万大军伐楚。秦国如此阵仗,这场战斗,应该摧枯拉朽,很快结束。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王翦抵达前线,与楚军僵持,坚壁不出。

    无论,楚国如何挑衅。王翦关起门来,不出战。

    那么,王翦为什么不出战?

    这是因为王翦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和实力,制定了作战方略:求稳。

    楚国,不仅实力强大,还有名将项燕。再加上,楚国刚打败秦国,士气正盛。对于王翦而言,要么不打,要么一战而胜。

    这个现象,持续了一年。

    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在边境上,按兵不动。每天让士兵吃好、玩好、耍好,就是不出战。那么,秦始皇不逼王翦出战?毕竟,六十万将士,每天开销巨大。

    秦始皇不催促王翦出战,秦国朝臣,也会抨击王翦。

    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秦始皇对王翦不出战有什么看法。

    可以想象一下,秦始皇面临巨大的压力,体现出的君王本色。要知道,此时的秦始皇才36岁,就有如此气魄,不愧是千古一帝!

    秦军来到边境,坚壁不出,与楚国耗着。

    楚国也不知道,秦将王翦,这是干什么。

    来了,也不打!在边境上,玩得开心。

    楚将项燕,挑衅无效,只能与王翦打消耗战、僵持战。

    这场消耗战、僵持战,打了一年。第一个人顶不住了,这个人就是楚王负刍(公元前265年出生死亡时间不知道)。

    楚王负刍督促项燕与秦国速战速决。

    项燕出战,王翦就是不打。

    秦军在王翦的统率下,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顶不住了,只好率军东撤。

    正所谓: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动。

    项燕率军东撤,王翦下令追击。这就是秦国亡楚,最关键的一场战役:蕲南之战。

    现在来了解一下,蕲南之战的情况。

    时间:公元前223年。

    交战方:秦国和楚国。

    国君:秦始皇和楚王负刍。

    主将:秦王翦,楚项燕。

    主将战绩:王翦东破邯郸、北破蓟城,打残燕赵;项燕败李信,重创秦军十几万。

    由于史料残缺,没有记载,王翦和项燕在蕲南,展开决战的基本信息。这场大战,秦燕双方投入多少兵力,双方阵亡多少将士,都没有记载。但,这场决战,绝对是不亚于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

    此战,秦胜,楚败。

    项燕率领残部,逃窜。王翦率军,穷追不舍,平定楚属各地。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部,乘胜追击,抵达楚国寿春。楚王负刍以国都寿春为根据地,负隅顽抗。王翦攻破寿春,俘虏楚王负刍。

    然,秦国和楚国的战事,还没结束。

    昌平君在淮南,被拥立为新的楚王,继续与秦作战。
王翦篇(5)[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