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盛唐:帝国的崛起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海未枯,何缺盐?[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谢客曾说,天下之才,子建独得八斗,今朕看,子昂又何尝不是!”

    李世民望着无际的大海,眼含热泪的感叹到。

    子建就是曹植,谢灵运曾说过天下之才共一石,曹植独得八斗。

    子昂则是方寻的字。

    “古人云七尺男儿当顶天立地,一寻为八尺,令尊既为你取名为寻,应是望你能出人头地,昂视众生,朕便为你赐字子昂吧。”

    李世民得知方寻还没取字,便说出了这段话。

    至于李世民为何说方寻之才足以媲美曹植,这还得从几天前,方寻献策开始讲起。

    在方寻说出他酿的酒可以傲视天下琼浆玉液后,就为众人展示了蒸馏酒的独特口感。

    比起这个时代的发酵酒,蒸馏酒劲烈的口感和透如冰泉的色泽当场就征服了李世民三人。

    只是赞叹过后,三人又陷入了无奈之中。

    这种无奈自古有之,那就是缺盐。

    蒸馏酒和食盐看似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实则两者却关系密切。

    古代的百姓,甚至是军营,食盐都是无法正常供应的存在。

    为什么?因为盐贵!

    盐为什么贵?因为稀缺!

    这就很有意思了不是吗?只要海水没有枯竭,食盐就能源源不断的生产,为什么还会缺?

    其中的原因,便是技术的落后。

    在我国的历史上,直到明朝之前,食盐的获得方式还是煮海取盐。

    所以制作出一石食盐,就有几十担木柴消散在火炉中。

    柴火、人工、运送、盈利,四者的费用加起来就决定了盐的价格绝对便宜不了。

    然而树木却不是你想砍就能砍的,别说古代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木材,就连我国八九十年代,在已经有了煤炭、电器和燃气的情况下,百姓也不会随随便便就砍掉自家木山的树木。

    甚至两家为了几棵树的归属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种情况也不少见。

    他们宁愿花费大半天时间漫山遍野的拾取松子和枯枝,因为他们懂得什么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了解了这些,再看到一些穿越小说中用提纯山盐的方法解决古代缺盐难题,知道有多可笑了吧?

    古代缺的不是盐,而是资源!

    现在大唐连基本的食盐都不能自足,又怎能再去消耗柴火进行蒸馏酒水?

    所以三人只能无奈,蒸馏酒虽好,却注定不能大规模生产。

    与其为了享乐消耗木材,还不如为百姓多生产一些食盐来得实在!

    方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又献了一计。

    废除煮盐法,推行晒盐法。

    晒盐并不是说只要把海水放到容器中,然后在太阳底下暴晒就可以了,这样不仅出盐率不高,而且品质也低。

    所以方寻带着三人来到了附近的盐场,花了几天时间观察潮汐,然后在合适的位置修建数个沉沙池和蓄水池。

    等退潮时池子里就会堆满了海水和海沙,这种沙子就是含盐量颇高的碱沙了。

    接着就是把池中的水和沙混合搅拌,然后过滤,得到的液体便是卤水。 <

第七章 海未枯,何缺盐?[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