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盛唐:帝国的崛起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强国三策[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三点我们只需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打破他们的如意算盘,一,增加田地的亩产量,二,充实国库,三,增强大唐军事实力。”

    “三管齐下,便能保证万无一失!”

    三人面面相觑,都看到了对方脸上流露出的失望神色。

    他们感到失望,并不是说方寻讲的不对,甚至方寻刚才说的确就是完美的决策。

    增加粮食产量,就不用愁没有粮食还账,充实国库,就算没有税收也能向民间收购,增强军事实力,就能大开备战粮仓。

    别人也许不知,但这三人可是一清二楚,前朝留下的粮食足足能够让大唐子民不耕不种也能吃上一两年,现在这些粮食就放在国仓和各地的备战仓中。

    只要有了能碾压各国的军事实力,也就不用再担心敌国入侵了,开放几个郡的备战粮仓根本就无伤大雅。

    然而这些道理,就算是三岁小孩都能懂得的,何需别人多说?

    这三条决策本就是强国之策,能成其一都能让大唐强大三分,更别说是三管齐下了。

    只是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实施起来就难如登天了。

    提高粮食产量,怎么提?

    要知道此时大唐的亩产量已经位居世界之首,比同时期的欧洲要高上最少五倍以上。

    充实国库,怎么充?

    国库的唯一收入来源就是通过税收、官盐和矿产,现在已经停止增税,而食盐又不止是朝廷在贩卖。

    所以目前的情况下,能维持朝廷正常支出已经很不错了,还想充实国库?

    简直是天方夜谭。

    提升军事实力更为可笑,厉兵秣马这些都要花钱,那钱从何而来?

    李世民:“此事还是再议吧。”

    对于方寻刚才说的话,李世民是一点希望都不抱的。

    方寻疑惑道:“不知草民刚才所言,有何不对吗?”

    杜如晦叹气道:“你说的很对,这也是陛下和我们臣子的心愿,只是这些都需要一步一步来,根本无法一蹴而就,远水止不了近渴啊。”

    方寻笑道:“如果是因为这个,陛下和两位大人就无需担忧,草民已经想好了对策,否则草民也不会提出来了。”

    “哦?”李世民瞥了一眼方寻,淡笑道:“不知你有何良策?”

    方寻不答反问:“不知陛下和两位大人,可去过振洲?”

    李世民三人沉思了片刻,随后惊恐的神情一晃而过,随后又冷静了下来。

    呵,怎么可能,这根本就不是人力所能及之事。

    然而方寻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无法冷静了。

    “草民要说的,正是一年两熟!”

    大唐的税收并不高,只有十税一而已,可还是有很多人吃不上饱饭。

    为什么?

    原因就是耕种技术的落后,除了振洲地区(今海南三亚一带)可以一年两熟之外,其余地区都是一年一熟。

    振洲能做到一年两熟,就是因为那里的气候原因,全年都有日照。

    其他地方则不行。

    种植水稻并不是你播了种子,时间一到就能收割了,它还受方方面面的条件所限制。

    最主要的,便是充足的日照时间。

    其他地方要想和振洲一样现实一年两熟,就必须提前播种,这样才能让两季水稻都得到充分的日晒。

    可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古代可不比现代,平均气温要比现代要低上不少。

    这也就导致了如果提前泡种,那也只能是浪费粮食,稻种根本就无法发芽。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发芽了,也无法生长。

    因为风太大了,这可不是现代,没有塑料膜给你搭帐篷。

    恐怕禾苗刚长几分,就会被风连根拔起了。

    这里有句谚语,叫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就很形象的说出了这个时代农业的种植时间。

第五章 强国三策[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