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崇祯皇帝开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新城和新钱[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早朝结束后,朱由检回到了文华殿处理政事。

    没过多久,徐光启请求觐见。

    安抚流民的事情进行了大半个月,已经初见成效,徐光启是过来汇报阶段性成果的。

    朱由检看完了徐光启准备的奏本,主要做的是事情是组织粮食分配,建立教育学院,带人疏通了河道,对招募进勇卫营的一万军卒,每人分了二十亩田地。

    这些地主要来自于之前对魏忠贤等人抄家所得。

    有了地,流民便扎下了根,徐光启顺便安排人把他们的户籍重新登记了一遍,整理成黄册,送到顺天府衙门备案。

    如此一来,这些人就不算是黑户了。

    此外,土地被平整了一遍蓄养肥力,这个季节已经不适合耕作。

    徐光启尝试性种了一些土豆,结果都没有发芽。

    天气太冷了,只能等到来年开春之后,再进行大规模屯田。

    无地可耕,水利工作又很快完成,徐光启担心这十余万人闲下来生出事端,便请示朱由检下一步的安排。

    朱由检知道历史发展的趋势,大部分人力将会逐渐被机械逐渐代替,海岸的另一边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

    大明若是想保持繁荣昌盛,工业这一块必须要搞起来。

    而这些流民完全可以培养成为一批产业工人。

    京城内人口密集,很难划出一片地方来发展工业,在附近修建一个卫星城是更好的选择。

    想到这里,朱由检道:“徐爱卿,这些百姓也不能一直住在帐篷里,京城内又没有足够多的地方来安置这批人,不如先在附近修建一座新城吧。”

    徐光启眼里一亮,问道:“这倒是个好办法,不知道陛下想要建多大规模?”

    朱由检考虑了一下道:“在规划上可以做得大一些,现在先建能够容纳十五万人的,留出地方等待以后扩建,切勿耽误了来年的农事。”

    只要工业发展起来,必定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又会带动商业的发展,这个城市必定要大一些。

    只不过朱由检并不了解建城需要的时间,就没有把话说得太满。

    徐光启回道:“这方面陛下不必担心,工部有成熟的匠人,流民中有壮丁五万,来年春耕之前,想必可以完成初步修建了。”

    那人手还是缺的,朱由检决定给予更大的支持,道:“朕把宫内的能工巧匠都配给你。徐爱卿,你再办一个技术学院,在这些百姓中挑选机灵的,十五岁左右的男子,跟随这些匠人学习技艺。”

    这些靠手艺活吃饭的工匠,基本都是家传,而且传男不传女。

    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技艺的传播和发展。

    办技术学院是为了将来避免人才断层,朱由检倒是不担心他们不肯教,工匠的地位不高,基本上不敢违抗皇帝的命令。

    提到学院,徐光启想起了一些事情,笑道:“陛下可不知道,臣都被汤若望等人给烦透了,他们可是一天天地追问,答应给他们建造的教堂在哪里。”

    在给流民稚童办的书院里,汤若望等传教士负责教授天文,数学,物理等西方传过来的知识。

    当初朱由检命人将这些传教士寻过来的时候,代价就是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进行

第十二章 新城和新钱[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