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李晔,大唐末代天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57章 三百万石稻谷收成[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稻”。前者是因该稻谷米粒狭长,与圆润的中原水稻形状有异;后者是因为该稻谷并未种植开来,且口感极差,又干又涩,寻常百姓根本就不会栽种,更别说大户大家了,只有逃入山林的隐户或世居山野的野农才种。

    而且,这种水稻的产量,似乎也远没有天子说得那么高。

    只有一点如天子所说,便是该稻种极易存活,对灌溉和地力的要求很低。

    李晔捧在手里细细观察,也说不准,它是否就是占城稻,然后他又剥了一颗放入嘴里咀嚼,确实口感很差,有一种嚼干谷草的感觉。

    但李晔觉得这个问题并不大,任何一种外来作物的传入,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只是大部分都被本土淘汰了,而留存下来的,一旦能与本土融合,必将能展现出它新的生命力。包括人们对它口感的适应,其中也有一个相互“迁就”的过程。

    只要它真是占城稻,历史已给出过答案,它就是那个会在华夏大地上焕发光彩、赋予这片大地新能量的新作物。

    所以,无论如何,李晔都会尝试的。

    他让杜让能为自己选来精通种植之人,并预备就在宫里开辟一块水田,专用以培植这种水稻。

    ……

    ……

    水稻收割后,两项政事随之而来。

    一是开常平仓,收购百姓手中余粮。

    既是调节粮价,防范谷贱伤农,也是为朝廷积蓄粮草,预备来年南征。

    关中百姓家中肯定有余粮。今年关中还算得风调雨顺,并无天灾,且今年关内所有战事,皆在京畿四面,京畿各县亦无战乱。如今关中人口大减,加之朝廷大力推行土地均分,据各地报上来的数据,便是万年县这种门阀大户聚集地,大量田地集中于少数人之手,普通的农户家里,也至少有四十亩田地,更别说其他县乡。这些田地上种出来的粮食,光自家人吃,肯定是吃不完的。

    更主要的是,今夏朝廷并未征田赋,粮食一直在农户们自己手里。

    可常平仓已开半月,收购上来的粮食,竟不足八万石。

    这引起了朝廷许多官员的不满,纷纷建言,重启和籴之法,强行征购粮食。

    这些建言首先在杜让能那里就通不过。

    闹到天子这边后,也被李晔直接否定。

    很明显,百姓们不愿交出粮食,储藏在家中,或拿去贱价换购布匹、盐、肉食、铁器等生活物品,就是在历经多年的官府和官兵欺压敲诈后,已对朝廷失去了基本的信任。

    若此时再强行征购,岂非继续扩大了这种不信任?

    如果说在用粮食换购其他物品的过程中,平常百姓愚昧,看不出其中隐形的差价,那更明显的事例,便是百姓宁愿将宿麦以三十文每斗的价格卖与粮贩,也不愿意卖与常平仓给出的每斗三十八文。

    对此,李晔也很无奈。

    只能说,他如今是在为大唐过往天子和朝廷的荒唐行径买单,不能怪到百姓头上。

257章 三百万石稻谷收成[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