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李晔,大唐末代天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20章 李晔的退让[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天子重开殿试,是因为他了解科考现状,痛心不已,但又不忍心来问罪他们这些亲信臣子,故而用这种方式来警醒他们,希望他们能真正选出俊才,为朝廷出力……

    孔纬既羞且愧,唯有面朝北面天子禁宫所在,躬身自道:“老臣有愧圣恩。”

    其余几人也一并向天子隔空请罪:“臣等必诚心悔改,勉力发愤。”

    杜让能再面朝诸大学士道:“圣上用心良苦,我等既为臣子,岂有不忠心侍奉的道理?圣上所出四题,既是出给考场学子的,也是出给我等的。观圣上之意,是希望我等少些空谈,多点实务,勿论学问之高下,凡于社稷有用,皆当学之习之。愿与诸公共勉。”

    其余几人响应杜让能号召,互相拱手道:“共勉。”

    ……

    李晔终究还是选择了退让。

    大唐科考,最大的弊端在于不糊名。

    若要改革科举,便当是启用糊名制。

    因为科考的最大作用,尚不在取四海之才为朝廷所用,而是调节社会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活力。

    若非如此,后世如明清已完全僵化、彻底抛却实务的八股取士,凭什么能比门类齐全的唐代科举发挥更大的作用。

    说到底,就是因为大唐科考不糊名(糊名制其实开创于唐,但只短暂推行后便废止)。

    所以,当门荫、荐举、授功等其他入仕途径闭塞后,当勋贵和豪族们也开始把目光投向科举仕进后,一般门户子弟便再也没有入仕途径,更别说贫寒子弟了。

    阶层固化,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只会导致一个极其可怕的后果。

    而且这样的科举于皇权并无益处。

    道理很显然,举子们中举,全靠了自己的出身门第,中举后当感激回报的,自是自己的家族,而非朝廷,非天子。所以终唐一代,文人对于皇权的依赖和拥戴,都与后世宋明清的士大夫们相去甚远。

    这根本就不是重文或重武的问题,根源出在了取士方法上。唐代兴办了科举,较先前南北朝时期有了长足进步,也更好地集结了全国资源来为皇权服务,但终无法与后世的宋明清相比,它始终未能去除掉门阀大族对于集权的干扰。

    李晔看得很明白,但他还是选择了退让。

    那些门阀大族,如今都位列朝堂,李晔得依仗他们来治理内政,而非与他们全面决裂。

    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李晔身为天子,皇权的代表,如今已与代表门阀大族的朝臣们绑在了一起,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李晔得依仗他们,而他们,只能在攀附自己身上,才能维系自身和家族传承。

    或用后世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于李晔而言,如今的主要矛盾是藩镇割据,是对外,只有集中力量先解决了这个矛盾,然后才能处理其他内部的次要矛盾。

    所以李晔退而求其次,只选择重开殿试,以此来跟朝堂大臣们敲个醒钟。

    你们公器私用,利用朝廷科举来推举家族子弟接任,朕知道,朕也可以答应,但你们必须得举荐出真正有才干的人来治理朝政、来辅佐朕。若你们连这个基本要求都达不到,朕随时可以否决。

    当然,李晔做如此退让,也与眼下朝廷羸弱,实际无力挑选天下才干有关。

220章 李晔的退让[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