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李晔,大唐末代天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5章 禁止劫掠[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李晔亲自来下这条禁令并不多余。

    按此时惯例,凡攻下一城,城内所有财产和物质便就是军队的战利品,可任由军卒们自行劫掠,将官们并不会过问。这也是用来激励军卒拼死攻城的动力之一。

    城破之后,上面的将官只会在一种情况时下令,那便是要屠城、洗城。

    李晔此次却要选择打破惯例,严禁将卒劫掠。

    原因有很多。

    诸如,放纵军卒劫掠,等同于变相将老百姓的财物转赠于军卒,从而,最终为军队节省下大笔赏赐,而军队节省下来的钱,往往便是主将个人的钱,主将因此得以敛聚财富、中饱私囊,当然乐于此举。

    而李晔似乎并无敛财的必要,他是这四海天下的主人,这四海天下的一切都是他的,强行将百姓的财物转交于军卒之手,最终导致民力困乏,对他来说真的是好事吗?

    且朝廷目前不缺钱财,给军卒们的赏赐都能一一兑现,便更没必要放纵他们去劫掠百姓了。

    而且,再往深处想一想,军卒们的钱财来自朝廷的赏赐,便必然会心生感念,甘愿为朝廷驱使;而若他们的钱财是来自于劫掠百姓,那他们还会感念朝廷,并积极进取以图立功受赏吗?怎么看,似乎都不如直接劫掠百姓来得轻松、实在。

    再如。

    李晔身为天子,如今领兵攻下陇州城,便也如其余藩帅、将领一样,放纵士卒劫掠百姓,多少于他的声名有亏。

    声名这个东西,在如今这个世道上似乎并不重要,可有可无。

    李晔以天子之身,再假借朝廷之名发往地方的诏令,结果都成了一张张废纸,似乎也说明了声名毫无益处。

    可李晔却坚持认为,正因为眼下天子声名崩坏,他才要越重视自己的声名。如此,方才有重建自己天子于四海天下威严的可能,才会有那样一天,地方纷争,只需他轻飘飘一句话带到,便立即止戈息兵,无人敢擅动。

    再如。

    李晔深信一点,战力高的军队,不一定于百姓秋毫无犯,但若能对百姓做到秋毫无犯的军队,一定不会战力低下。

    拥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那支现代军队,已用实践充分论证了这一点。虽然他们拿的是现代枪炮,但却证实了,一支有着信念和纪律的军队,才是完全能调用“人”的所有力量的军队,其最后呈现出来的战斗力,旷古罕有。

    所以,便是只从提升军队战力这一点上,李晔就不会放任他麾下的军卒去劫掠百姓……

    天子下诏禁止劫掠,无疑引起了广大军卒甚至将校的不满。

    他们历经艰辛,冒着被滚木礌石碾成肉饼、被热油浇成烤肉的风险攻破了陇州城,便等同于打开了一座宝藏的大门,如今终于可以放手捞取财物了,这是他们应得的,是他们自己挣来的,之前有所的辛苦,才算是没有白费……却被一纸禁令就给随意封禁了……

    但这些将校和军卒们不会去怨恨天子。如今禁军中,便是最底层的伙夫兵、最浑的军卒,也都知道了,当今天子英明神武,又体谅下层军卒,因而是绝不可能无情地阻止他们抢夺财物的。

    他们也不敢埋怨上方主将。至少在禁军中,以下克上的风气早没了,只剩下军法无情。

    到最后,他们只能把怨气洒在那些围在天子身边的朝臣身上。

    对,准是这帮假仁假义的奸臣蒙蔽天子,才剥夺了他们抢夺财物的资格……

205章 禁止劫掠[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