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李晔,大唐末代天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95章 三条大纲与赋税事宜[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细细思来,大多都不是真心要替自己除贼。

    比如朱全忠,他的意图无非是涉足关中,只是他的宣武兵马被牵制在河北、淮北一带,故而怂恿陕虢、河中、河阳等几个藩镇西进。

    再如王建,就在朝廷征讨凤翔时,东川也爆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事,神策军主动进攻顾彦晖失利,退守梓州。而王建这时嚷着要讨伐李茂贞,多半是想名正言顺地出兵山南,从后路攻击神策军。

    再比如李克用,他想替天子除掉李茂贞的心意倒不能说是假的,但他想借机顺道摆平近来越发亲近河南的河中王重盈的心思,怕是要更真一些。

    先前李晔没有急着决断,此时慢慢想清楚了各方的意图,便在这些牓子上批注上自己的意见,再发回京城,让杜让能代为回复四方藩帅……

    京畿各县,五月正是育苗的关键期。

    杜让能每来奏牓必汇报各县农桑,有问题便逐一请示。

    如各县普遍存在盲目垦种秋粮的情况,于地力有损,朝廷是否当出面劝阻;再如渭水夏季涨流,各县多水渠不通、堤坝不固,朝廷是否当出资修缮,等等。

    李晔同样做出批示,无农为先,宜尽力完善。

    随后将这些奏牓转给徐彦若,让他与杜让能互相商议,如何协调民力,既不影响前线战事,又不耽搁京畿农桑……

    再有赋税事宜。

    杜让能已与户部官员拟定赋税数目,并向天子请示。

    包括,按丁男收取“租”,每年税额粟或稻两石;按户收取“调”,每年税额绢两匹,也可缴纳布、麻、绵等;按户收取“户税”,每年税额,依据各户资产不同缴纳二百四十文至四千文不等;按田亩面积收取“地税”,每年每亩税额主粮半斗;按转运里程收取“脚布”,五十里路程内统一定额布两丈,若转运距离超出五十里,每十里追加税额布一丈。等等。

    这基本是复制了大唐立国的租庸调制,而推翻了近百年来施行的两税法。

    在当朝官员看来,站在租庸调制背后的是盛世大唐,而施行两税法的已是风雨飘摇中的残唐,他们出于最朴素的情感,在如今京畿百姓与土地关系稳定的情况下,否定两税法,回归租庸调制,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而且两税法的提出,本就是为了敛聚国用,以应付外忧内困的时局,是一种应急的策略,其背后弊端层出。

    最典型的,便是两税法“量出为入”的理念,即朝廷提前预算来年度支,再以此来核定来年的税额。如此做法,完全罔顾了百姓的承受能力,只一味依据朝廷所需来向天下百姓伸手,长此以往,结果只能是涸辙而鱼。且每年税额不定,这本身就为贪官污吏劣绅们鱼肉百姓提供了便利。

    再有,两税法淡化了农户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变向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及农户的流失。

    更别说隐藏在两税法背后的榷盐法,便像是一颗恶性肿瘤,既加剧了平民百姓的困苦,也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将大唐王朝一步步拖入深渊……

    尽管眼下的两税法存在种种弊端,但李晔显然不愿意开历史的倒车,再来同意杜让能等人回归租庸调制。

195章 三条大纲与赋税事宜[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