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李晔,大唐末代天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76章 多大的仇和恨[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杜让能等三宰臣递来的牓子上。

    第一条。

    止废内枢密院。

    “永泰始置枢密院。初,掌受朝臣及四方表奏、宣达圣谕,以宦者任之,体制崩坏,亦由此肇始……

    “而后领上下两院(或称东西两院),机要之重皆得参预,凡承受诏旨,出纳王命,无所不预。

    “至杨复恭、刘季述等,贴黄于堂状后,指挥公事,宣付中书门下施行,其权任已侔宰相、凌君上,旷古未有……

    “枢密院不废,阉祸不止,朝廷永无宁日。唯圣君明断。”

    李晔没有丝毫迟疑,直接提笔批了“准”。

    即便宰臣们没有提出止废枢密院,他也会批示下去。

    内枢密院建立的背景,是唐代相权过大,宰臣们于中书门下或政事堂形成的决议,便是天子也很难驳斥,往往天子下达旨令还得竟宰臣们集体商议后通行。于是唐代宗首置内枢密院,将天子与宰臣隔开,通过枢密院来上传下达政令,从而将权力集中于天子之手。

    然而,内枢密院设立还能有一个背景,那便是宦官势力已然坐大,如今又添了内枢密使之职,从一开始,内枢密院的职能便不止于上传下达、传递簿书。宦官们借此执掌禁军、照管机务、传达诏令、出使监军,等等,已然将其发展成封闭皇权、操控朝堂的工具。

    杨复恭凭着内枢密使之职,能于堂状后贴黄,也即是说,政事堂宰臣们商讨出来的决议,他能代替天子批示,想想就令人害怕。

    可实际上,杨复恭发明“帖黄”,还是因为当今天子李晔太过勤政,常常于宰臣面谈机务,才逼得他这个内枢密使不得不帖黄。

    回想懿宗、僖宗两朝时,内枢密使们何需如此麻烦。

    他们可以轻易地将禁内与外朝隔开,让天子不得过闻外朝政务,更别说各地方的事务了。

    比如,乾符年间,正好是王仙芝、黄巢起事那一年,蝗虫肆掠河南、关中等地,各地奏疏上呈朝廷,请示治理蝗灾,时任内枢密使田令孜将这些奏疏全部压了下来,让天子丝毫不知情。当天子偶尔听闻后,田令孜又指使人重新上书,由他递交天子,言“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

    李晔如今铲除阉党,亲理朝政,当然的止废内枢密院……

    第二条。

    止废左、右神策军府,收归神策军符节、令牌、印绶等,悉归兵部。

    既通过废除内枢密院来杜绝宦官干涉朝政的可能,又要将神策军指挥权纳入兵部掌控下,从而夺走宦官手里的兵权。看来,这些朝臣们十分清楚宦官权势的来源。

    但李晔不会同意这条提议。

    自古以来就没有让外臣掌京畿禁军的说法。

    当然,神策军也与历朝禁军不一样,不只有拱卫京师之职,还负有出征四方之能。

    自安史之乱后,河北、淮西等地屡有藩帅对抗朝廷,各地藩镇也都没少抗旨不遵,所以朝廷必须得保持并不断壮大这支神策禁军,方可维持中央的权势。

    然而,若让这些不知兵的外臣去掌兵,其结果又会比宦官好到哪里去?

   &nbs

076章 多大的仇和恨[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