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彭城之战的内涵[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p; 只是老巢?只是彭城一座城池?刘邦的目的是天下,没有这么简单。
刘邦难道不知道项羽在野战中,哪怕失败,想逃也无人能够阻拦?
他知道,这就是为什么在乌江边用楚歌打击项羽自信心的原因。
同理,彭城之战,剿灭项羽只是更好的战略目的,其实刘邦已经达成了一开始的战略目的,那就是让天下人看到,项羽并不是无敌的。
那项羽要怎么破局?
反攻齐地,这就是另类的承认失败,西楚霸王面对刘邦的无力,直接浮现在天下人面前。
天下诸侯再也不惧怕项羽,反而跟项羽作对。
项羽能以一人战天下吗?并不能,累也累死他。
大家之所以不敢跟项羽作对,就是因为项羽的无敌,无人可挡,鬼神莫测的武力。
项羽不选择打彭城之战,败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反而打了,才有着夺天下的一丝生机。
决定了要打,然后再考虑失败怎么办。
失败项羽带兵回到齐地,迅速占据齐地即可……
反正野战项羽可不惧刘邦,齐地一马平川,刘邦有本事就来呗。
最关键的是,反正楚军的大后方彭城已失,齐地本就没有楚军民心,事情已无法再坏。
在这之后,才是考虑,如何去打,如何胜利。
最终,打赢了彭城之战,项羽再次震慑天下,刘邦一路退却差点连命都丢了,老婆儿子都被俘虏。
同样的道理,李世民为什么起义,为什么发动战争?
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想要统一天下。
统一天下,就需要抓住机会,抓住时机。
在前期避免王莽注意,小心谨慎发育内力,等待时机,这是为了天下。
中原烽烟四起,叛军遍布西汉,王莽派遣新军镇压天下,兵力捉襟见肘,李世民趁机攻城略地,抢时间,这更是为了天下。
兵分三路进攻,想要一举而下三州,冒此风险也是为了天下。
失败,只是战争的失败,这并不可怕,战略的失败,也就是争天下的失败,才是最可怕的。
同样,赵匡胤,也就是赵普的定策,在天下大局中实际上更稳。
赵匡胤团队至今不用面临李世民这样的险境,因为他此时是王莽的手下。
打输了,大不了撤回长安,实际上也不可能打输。
赢了,占据河北之地,继承关中遗产,一口气占据半个天下,虎视中原,成为霸主。
这就是谋天下的谋臣,战略目标制定的不一样,造成的效果也不一样。
这大概相当于鲁肃的榻上策,演义中的三分天下之势,高颎和苏威制定的先突厥后南陈,刘基制定的先陈友谅后张士诚差不多。
各种因素叠加,方方面面考虑透彻,在谋天下的基础上,选择一条最好的道路。
这期间,赵普考虑的更多。
王莽此人的性格,新朝的局势,天下的民心,各路反军的能力,朝廷内部的良将文臣,甚至西汉时期的人口分布,地盘分布,宋初四人组的能力,太多太多了……
这就是为什么赵普没有选择在凉州起义的根本原因。
因为赵普从一开始就是以天下为基础定计。
第111章 彭城之战的内涵[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