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皇叔:陛下何故谋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章 臣恐长陵不安[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何况军国大事。

    早在清军过江前,朱君壁和众人就推演出清军可能会在受挫之后,舍弃固若金汤的南京,转而攻打更容易攻打的苏州。

    针对这个可能,朱君壁早就作出了有效的应对。

    “南京到苏州,向来富庶,乃是重点坚壁清野之区,百姓要么逃入太湖,要么逃入山林,要么逃入苏州城。”

    “这一路四百多里,几十条河流的桥梁全部毁了,清军要到苏州,一边修桥一边行军,起码要花八天。”

    “这么热的天,清军没了粮草没了食盐,抢都没处抢,还能坚持多久?到了苏州坚城之下,面对准备充足的苏州,又能攻打几日?”

    南京吸引了清军一个多月了。有着一个多月的工夫,苏州等于是多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

    此时的苏州城,已经和以前不同了。

    苏州城虽然本来不高,可在后世有着东方水城,东方威尼斯的称号,环城三面环水。

    当年张士诚占据姑苏时,朱元璋打了很久才打下来。

    苏州其实并不好打。所谓苏州好打,只是个北方人的误解罢了。

    顾炎武笑道:

    “殿下,清军转而攻打苏州,看似是一步好棋,其实正是死路。用殿下的话说,清军已经拖瘦。”

    陈子龙抚须道:“苏州比南京多准备了一个多月,如今保卫南京成功,苏州军民必定士气大振。清军攻打姑苏,就没有力气再去江西了。”

    朱君壁点头,“计划不如变化。清军既然不去江西,那黄老将军就不用去南昌了。”

    他目光炯炯的看着黄得功,“黄公,清军会帮我们修桥,半月之后,孤将发布反攻令,还请黄老将军亲率精兵,南下追击!”

    “到时,孤会亲自率大军南下,围猎多铎!”

    黄得功神色振奋,声音洪亮的说道:“大将军放心便是!等到鞑子军心荡然,末将必一举破之!”

    众人闻言,都是大感振奋。

    多铎要是再打不下苏州,这支清军会是什么下场?

    苏州比南京多了一个多月的备战时间,此时城防大大加固,环城河流更深,聚集的军队更多。

    虽然这些军队不是精锐,可很多人都是朱君壁专门招募的矿工,纤夫,渔民,农民,已经训练了一个多月。

    这些人虽然是新兵,可刻苦耐劳,是很好的兵源。

    加上朱君壁亲自委任的苏淞巡抚堵胤锡和张名振麾下的五万官军,守城军民超过十万人,物资和军器都很充足。

    朱君壁早就下了很多指令给应天巡抚堵胤锡,让他如何大胆发动民众,抄没通敌官绅的家产用于守城。

    堵胤锡乃是明末名臣,不但很能干,也很忠心,值得朱君壁信任。

    清军以疲惫之师攻打苏州,很难得逞。

    “传孤军令!全军出城,在大校场训练!靖国公,孤任命你为练兵使,重新整训京营!”

    “遵命!”

    “梅春!孤将一千丹阳新兵和一千矿工交给你,恢复孝陵卫的兵额,日日苦训!”

    “遵命!”

    “阎应元,孤将三千徽州新兵交给你,组建独立火器营,隶属幕府中军!”

    “遵命!”

    一道道军令颁布,朱君壁终于杀气腾腾的开始了计划的第三步:反攻!

    整个江南,整个南明仍然控制的地区,接下来只有一件大事:

    发动一切力量,响应抗虏大将军的军令,准备反攻。

    随着清军渡江一个多月徒劳无功,士气低迷,形势终于开始逆转。

    ……

    清军攻城失败,放弃南京南下之后,朱君壁终于能离开军中了。

    “臣嘉定王朱君壁,拜见陛下!”

    朱君壁安排好一系列的军务之后,这才有空入宫上朝。

    奉天殿内,此时已经济济一堂,弘光帝高坐龙椅,满面红光,一副太平天子的样子。

    “皇叔免礼!”弘光帝笑道,“来人,给皇叔看座。”

    高宏图,钱谦益,刘宗周等大臣,顿时都是眉头一皱。

    过了,真是过了。

    殿前看座的殊荣,一般是年老体迈的重臣才有的,往往还是文臣。

    嘉定王虽然保卫南京确有大功,可他一来是宗室,二来才十八岁,没有殿上看座的道理。

    这不符合大明朝的规矩。

    这是朝堂之上,是国礼,不是在内廷叙天子家礼。

    陛下难道对建文后裔,就没有一点提防之心么?

    “陛下。”

    东林党魁,江南文首钱谦益是礼部尚书,自觉责无旁贷,立刻肃然出班,举起象牙笏板。

    “启禀陛下,嘉定王殿下年纪尚轻,虽是陛下族叔,可朝堂之上没有叔侄,只有君臣呐。嘉定王年富力强,又并非年老体衰,又何须赐座?”

    “满殿大臣皆肃立,而嘉定王独安坐,臣恐怕非但有损国朝体例,也有伤嘉定王清誉。”

    这位后世有名的“水太凉”钱大宗师,历史上已经在上月中旬剃发降请,开城迎接清军入城了。

    他还写文章,极力吹捧我大清是天命所归,顺天应命。替我大清洗白白十分卖力。

    他不知道,如果不是朱君壁,他已经“水太凉”一个多月,就连这身汉家衣冠,此时都换成了金钱鼠尾,蹄袖马褂了。

    他不知道,当然也没有感恩之心。

    钱谦益一说完,同样重视礼仪的刘宗周立刻出班声援:

    “陛下,大宗伯言之有理。臣以为不妥,请陛下收回成命。”

    刘宗周是个耿直诤臣,是真正的清流典范,道德宗师。

    可这样的人,往往也没有什么肚量。他们有道德洁癖,看谁都像小人。

    他承认朱君壁有大功,承认朱君壁是社稷之臣。

    可是朱君壁是宗室,对皇权天生有威胁,他不允许昏庸的皇帝惯着朱君壁,最后酿成第二次“靖难之役”。

    礼部尚书和左都御史的份量都很重,这两位一说话,很多文官立刻跳出来反对。

    当然,棋子马士英也赞同皇帝,坚持嘉定王功大,又是皇叔之尊,理当享受“殿上赐座”的殊荣。

    马士英的党羽,也出来声援。

    一时间,军国大事没有议论一个字,却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这根本就是明廷的常态了。早就成为一大特点。

    大明朝政,就是

第41章 臣恐长陵不安[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