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皇叔:陛下何故谋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章 血战朝阳门[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p; “砰砰砰—”

    “嗖嗖嗖—”

    “啊”

    “杀—”

    护城河一带的战斗越来越惨烈。负责一线守城战的阎应元,不慌不忙的指挥炮手,火铳手,弓箭手,井井有条。

    在他的指挥下,明军诸将很快就克服了紧张,慢慢打出了节奏。

    看着无时无刻不在付出惨重伤亡的攻城敌军,明军士卒的战意也越来越坚毅。

    阎应元之前怎么也想不到,他一个小小的江阴典史,竟然有朝一日能指挥大军,保卫南京。

    这一切,都是嘉定王的赏识,才能让自己有用武之地。

    对于朱君壁的知遇之恩,阎应元发自内心的感激涕零。

    大丈夫有如此恩主,夫复何求!

    看到城下伤亡惨重的清军,想到嘉定王之前准备好的大杀器,阎应元不禁露出冷酷的笑容。

    多铎,这南京城,即便不是你葬身之地,也是你落魄之处。

    阎应元想到这里,亲自开弓射击。他射术精湛,一箭正中一个清军的面门,那清兵惨叫一声,往后便倒。

    此时,城下的绿营汉军极苦!

    城头有明军箭如雨下,弹丸轰鸣。后面有八旗兵督战,进退不得,苦也!

    好在绿营汉军有盾车和盾牌,加上盔甲精良,挡住了很多伤害。

    但即便如此,伤亡也超过千人。

    付出了千余人的代价,终于投出了上万个麻袋,这段护城河,快要填平了。

    投完了麻袋,李成栋终于松了口气,这才退下来,重新去后方搬运麻袋。

    再填一轮,就能过人攻城了。

    而孔友德的火器兵和明军城上城下的对轰,几轮之后再次损失了数百人。

    开战第一日,清军火器兵伤亡近两千,可谓伤筋动骨!加上李成栋的兵,清军死伤已经超过三千大关!

    而明军的损失,也就三四百人。其中还有几十人因为火器炸膛死伤。

    清军诸将看到火器军这么大的损失,都是心疼的跺脚咬牙!

    这些年在汉奸和西洋人的帮助下,加上皇太极和多尔衮对火器质量和工匠抓的很紧,清军的火器兵其实很强大了。

    眼下,清军火器兵已经反超明军,成为整个东亚最强大的火器军,甚至比重视火器的日本德川幕府还要强一些。

    所谓八旗兵只重骑射,不重火器的说法,其实是个谬论。

    皇太极时代,清军就有两三万人的专业火器兵,而且能仿制西洋红衣大炮和火铳,质量比明军的更好。

    辽东松锦大战时,清军和明军都动用了大规模的火器,结果明军大败。自此之后,明军相对清军的最后一点优势也丧失了。

    明军已无法以火器为长技。

    在编制上和专业兵种上,此时的明军没有专门的火器兵,没有清军的乌真超哈(火器营)专业。

    而明朝官员对火器工匠的轻视,以及无可救药的腐败,造成了明军火器不但质量粗制滥造,就是数量都不行。

    反观关外的女真野蛮人,反而对火器质量极其重视,用材用料用人都是皇太极亲自过问。以至于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时皇太极亲自监制的红衣大炮,重达六千斤,弹重三十二斤,相当于西方的24磅炮,已经远胜明军制造的火炮。

    甚至当时的辽东巡抚黎玉田上奏崇祯:“酋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

    可以说,已经占领中原的满清,无论是骑兵,步兵,还是火器兵,实力都已经远胜南明小朝廷。

    朱君壁来到这个时代才一个多月,根本来不及改变这一点,无法短期内扭转如此悬殊的军事劣势。

    他能做的,只有采取耗,拖,熬!

    发挥本土作战的最大优势,利用广大百姓军民的力量,慢慢和强大的清军拼消耗。

    此时,多铎眼看伤亡了三千人,才换来杀伤明军数百,填了一万多只麻袋的战果,不禁脸色铁青。

    他这一路南下,从山东打到扬州,硬仗都没有一场,何曾打过今日这种仗?

    当然,三千人的伤亡,其中没有一个是满蒙八旗兵,全部是汉人。

    “咚咚咚咚——”

    短暂的沉寂之后,清军战鼓再次咚咚敲响,苦逼的李成栋部,再次推着盾车,扛着装满泥土的麻袋,潮水般冲向护城河。

    “放箭!”阎应元大喝。

    明军再次箭如雨下。

    而孔友德的火器兵终于撤下来。而八千身披两层甚至三层重甲的满洲重步,发出野兽般的吼叫,缓缓压上去。

    他们分散开来,逼到城头半里之内,纷纷用戴着女真扳指的拇指,弯弓搭箭。

    这些满洲重步兵拉弓时屁股微撅,身子后蹲,动作难看,可是那强劲的铁弓,却在他们的怪力之下,硬生生的被拉开!

    一支支寒光闪烁的大箭,在令人头皮发麻的咔咔作响中,绞在弓弦之上,对着城头的明军!

第31章 血战朝阳门[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