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皇叔:陛下何故谋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章 郁闷无比的清军[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桥梁都被烧毁炸毁。清军时不时就被河流挡住,然后停下来砍树,搭桥,往往一条河,就要挡住半天。

    因为朱君壁的“清野”政策,清军抓不到壮丁修桥,只能命令投降不久的绿营汉军当苦力修桥。

    李成栋,许定国,刘良佐等汉奸军,只能客串起了民夫。

    历史上可不是这样。历史上不但桥梁道路完好无损,还有投降的官员带路,全力供应清军后勤,还有大量被抓获的百姓当壮丁。

    可朱君壁利用五天功夫,毁了千百座桥梁,撤走了历史上投降的官员,迁走了原本被清军抓壮丁的百姓。

    这一切看似不起眼,却给清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在江北行动迅速,以机动高效著称的满清骑兵,此时竟是成了蜗牛,寸步难行。

    到了五月十四,都过江四天了,可清军却只走到句容县。整整四天啊,大军只行进百余里。

    平均每天不到三十里路!

    历史上,清军此时已经兵临南京城下了。可如今,竟然还在句容。

    此时天气已经一日比一日闷热。不耐南方闷热的满蒙八旗,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难过起来。

    多铎眼看十几万大军行动太过迟缓,只好下令分为五路,每一路数万人,分头进军。

    如此一来,速度才快了一些。可是距离南京城,仍然有百余里。

    ……

    “报!大将军!鞑子大军已到了句容,正在修桥!”

    幕府山明军中军大营,朱君壁接到了探马回报。

    朱君壁对黄得功等人笑道:“鞑子成蜗牛了,四天时间才从镇江走到句容,要是走到南京,起码要到五月十八。”

    黄得功此时也不得不承认,朱君壁这一招真的很老辣。

    大将军幕府长史陈子龙笑道:

    “殿下此策,可谓正中鞑子要害。满蒙骑兵来去如风,以速见长。可江东江河密布,他们一边行军一边修桥,也真是辛苦。”

    棋子赵之龙说道:“殿下果然知兵!等到鞑子士气消磨,要想攻下南京就难了。”

    郑森和夏完淳等人也都是神色振奋。

    清军进军速度如此迟缓,士气必定受挫。

    朱君壁站起来,手摇折扇气定神闲,一副智珠在握的神色,朗声说道:

    “再过几日,就是梅月季节,阴雨连绵。南人习惯了,自然无虞。可是满洲鞑子和蒙古鞑子,生于苦寒干燥之地,对这雨季必定水土不服。”

    “他们屯兵南京城下,冒雨攻城,若是半月不克,士气必定大泄,进退失据。”

    “那时,南安伯(郑芝龙)的舰队,早就已经进入长江,封锁鞑子北归之路,断绝其粮草。”

    “而南京坚守成功,各地士气大振,勤王兵马四面而来,清军会是什么下场?”

    朱君壁想让清军尝尝人民战争的滋味。

    黄得功点头,也多了很多信心,不过他想到一个问题。

    “殿下,江西已经落入清军之手,左梦庚的大军都成了清军,若是他从西往东攻打江南…”

    “暂时不怕!”陈子龙说道,“左梦庚鼠胆竖子,成不了大事。”

    “江西之东,有福建南安伯的数万精兵,江西之西,又是何腾蛟和新招安的李闯余部。他只能固守江西,暂时无力攻打江南。”

    夏完淳也点头:“老师说的不错。左梦庚虽然献出江西,可江西各地仍有反抗,少数地方还在我大明之手,他若是东进,江西就会易手。”

    朱君壁也放心了。

    起码两个月内,江西清军无力从背后威胁江浙。

    只要稳住了江浙,挡住清军第一波攻击,就能稳住大局。

    正在这时,锦衣卫校尉张锐进来禀报道:

    “启禀殿下,顾炎武、张煌言、宋应星、阎应元四人,今日已经应募到了南京,请殿下示下!”

    朱君壁闻言,忍不住喜出望外,“快请他们一起来幕府山相见!”

第17章 郁闷无比的清军[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