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2节 工程 5[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是华东、华南…乃至整个中国,所以积极策划了华北事变等军事挑衅活动,但作为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的石原莞尔却紧急刹车,他没有被胜利给冲昏头脑,相反,他愈发的冷静、理智,石原知道,日本可以占中国的便宜,但是,占得越多,危险性就越大,一旦玩过火了,中日全面战争就会爆发,所以他认为日本应该“在不触发中日全面战争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占中国便宜”,吞并了中国东北,日本占了大便宜,赚得盆翻钵满,同时,中日关系也已经逼近危险值最高点,日本若继续占中国的便宜,十有八九会导致中日全面战争,他当机立断地认为“不能再占中国的便宜了”,他主张见好就收,因为东北是一个巨大的战果,日本应该好好地消化整个巨大战果,不能贪得无厌。就像赌博,日本已经赚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益,如果贪得无厌、继续下注,最终只会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基于这样的战略思维,一手策划九一八事变、使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石原随即竭尽全力地“促进中日亲善”,他竭力阻止日本军队继续挑衅中国、扩大冲突、引爆战争,他甚至还主张“可以把华北地区的帝国军队全面撤到山海关以北(伪满洲国境内),再由近卫首相(近卫文麿)前往南京跟蒋介石进行推心置腹的促膝而谈,从而解决日中两国的根本问题。”石原的打算是这样的:第一,日本肯定要永久性拥有中国东北,最好促使国民政府承认伪满洲国;第二,日本不能继续占中国的便宜了,因为太危险了,容易引爆中日全面战争;第三,日本接下来应该好好地经营中国东北,积蓄国力。

    石原竭力避免引发中日战争,并不是因为他爱好和平,更不是因为他惧怕中国,而是因为他目光长远,认识到美英苏列强是不允许日本独吞中国的。石原认为:中日一对一单挑,日本当然可以吞掉中国,但耗时耗力(石原已经认识到中日战争必定是一场持久战、消耗战),并且美英苏不可能坐视日本独吞中国,所以日本吞中国吞到一半的时候,美英苏肯定会全力帮助中国,导致日本没办法顺利吞掉中国,继而陷入中国战场泥潭,中国会成为美英苏支持用来消耗日本国力的工具,到时候,日本就彻底失去主动;因此,日本不能跟中国全面开战,虽然中国没什么可怕的,但中国背后的美英苏才真的可怕;所以日本应该全面经营中国东北,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既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益,也在中日全面开战的红线处及时刹车,同时麻痹中美英苏等国,等日本羽翼丰满、准备充分了,再展开全面侵华,到时候,无论是吞并中国还是抗拒美英苏破坏日本的好事,日本都能游刃有余地应付住。中国东北虽然有完全能满足日本战争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巨量煤炭、巨量钢铁,但没有同样重要的石油和橡胶,所以日本不能打草惊蛇,要全力以赴地进口石油和橡胶,储存好足够能灭亡掉中国的战争需求量。

    毋庸置疑,石原莞尔是日本此时的真正的战略家,他不爱好和平,他是战争的拥护者,他也想吞并中国,只不过,他希望走的是“温水煮青蛙”的沉稳路线,所以更精明、更可怕。

    中日大战之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首脑一直在拖,因为中国需要时间,以石原莞尔为首的日本军方冷静派也一直在拖,因为日本也需要时间。

    时间拖下去,是更对中国有利还是更对日本有利?对于这个问题,蒋纬国也没有答案。

    怀着满腹思绪,蒋纬国前往军工部,找到俞大维。

    根据俞大维的指点,蒋纬国获悉,苏联此时已经研制成功一种威力巨大的大口径重炮,叫做b4榴弹炮(榴弹炮),该火炮口径高达203毫米,并且具有良好的弹道性能和较高的精确度,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它太沉重了,重达吨,汽车根本就拉不动,所以苏联的军工专家特地研制出了一款重达11吨的履带底盘给它安装上,使得这款榴弹炮变成一种自行火炮。除了这款b4榴弹炮外,苏联此时的毫米榴弹炮也不错。

    蒋纬国随即联系上国府驻苏大使蒋廷黻,请他帮忙接洽苏联政府,希望能购买一批b4榴弹炮和ml20榴弹炮(此事成功率很高,因为斯大林决定暗中援助中国以抗衡牵制日本),随后蒋纬国又联系上驻德大使程天放和戴安国,请他们帮忙接洽德国政府,希望能购买几门大口径舰炮和一批重型榴弹炮,此事成功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希特勒对蒋纬国是有求必应。

    忙完这件事后,蒋纬国先回到部队,找来杜聿明等人:“国军里有没有工兵方面的人才?我说的人才,第一要精通工兵业务,第二要为人忠正耿直,第三要清廉如水,绝对不会干出损公肥私、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事情来。”蒋纬国可不希望南京城防工事会是豆腐渣工程。国军此时是有专门的工兵部队的,但数量不多(眼下都在忙着修建国防工事,因为人手不足,所以工兵们忙得疲于奔命),也有专门的工兵管理部门,现任工兵总监叫吴和宣,但蒋纬国不相信他,因为蒋纬国巡视苏南地区国防工事时,发现过半工事都是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历史上,吴和宣在抗战前负责督建苏南一带的国防工事,结果质量比较差,导致国军在上海败退后没有工事可以依靠展开节节抵抗,被日军一路追杀到南京。吴和宣后来被蒋介石撤职,工兵总监职务由林柏森接任,林柏森工作很出色,扩大了工兵部队的规模,培训出很多人才,因此被誉为“国军工兵之父”。

    杜聿明等人展开思考,黄百韬说道:“建镐,我向你推荐阚维雍,他完全符合你的要求。”

    蒋纬国立刻点头:“好!这个阚维雍现在哪里?”

    黄百韬推荐的阚维雍今年37岁,广西人,跟黄百韬曾是陆军大学同学,目前担任第四集团军交通团上校团长,此人忠正爱国、勤奋刻苦,对工兵业务造诣很深,是国军里难得的工兵技术人才(抗战末期,阚维雍是国军第131师少将师长,率部参加桂林保卫战,城破时,因感到愧对国人,自杀殉国)。蒋纬国立刻去找蒋介石,要了一个批条,然后打电话给第四集团军司令蒋鼎文,把阚维雍这个工兵人才“挖”了过来。

    “阚团长,这两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都交给你了!”把奉命坐飞机赶到南京的阚维雍接到自己办公室里后,蒋纬国递上厚厚的一摞设计图纸,这些设计图纸都是萧爻的手笔,“资金、人员、原料、相关权限,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只要你完成任务!并且要真材实料!”

    阚维雍粗粗地翻阅一下这些设计图纸,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国防意义,他情绪激动:“行!包在我身上!”阚维雍是国军里的工兵人才,也是清楚认识到工兵在现代战争里重大作用的军事理论研究者,他长期致力于工兵部队的正规化建设,但一直没得到重视,因此有些怀才不遇、心灰意冷,此时一下子接到这么重要的“大活”,他自然兴奋不已,也知道责任重大。

    蒋纬国叮嘱道:“南京的城防工事,无所谓保密,毕竟想保密也保不住,全城大兴土木,瞎子都看得见,所以南京的城防工事就是光明正大地展开,但尽量要‘温柔一点,我父亲说不要扰民,至于上海的那条地道,千万千万要绝对保密,如果泄露风声,一切就都白费了。”

    阚维雍神色肃然地连连点头:“二公子放心吧!我一定完成任务,绝不辜负你的信任和委员长的重托!对了,我还需要得到两个人的协助。”

    “请说。”

    “一个是国军独立第1工兵团团长马崇六,他是一个非常出色、能力出众的工兵专家,另一个是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土木工程系主任蔡方荫教授,蔡先生是我国最杰出的土木专家、力学专家之一。如果能有这两人的大力相助,南京城防工事和上海地道必然会事半功倍!”

    “没问题!”蒋纬国重重地拍了一下阚维雍的肩膀,“我父亲说了,此事一切由我做主,你需要这两个人?好,我二十四小时之内就把他们调过来!”

    阚维雍精神抖擞、踌躇满志地向蒋纬国敬礼:“二公子放心吧!我保证把南京城修建成铜墙铁壁!至于上海的那条地道,我保证修建得神不知鬼不觉!”

    蒋纬国郑重回礼:“阚团座,拜托你了!”

    从五月上旬开始,南京城开始陷入热火朝天的战备土木工程建设中,与此同时,上海某地则不动声色地开始挖掘秘密地道。

第112节 工程 5[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