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60:从捡漏工业废墟开始致富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2章 仇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市里工业局和其他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也受这种传统观念束缚。

    普遍认为精密设备、关键技术应由具有先进设备和专业资质的大厂把控。

    而对基层研究所或工厂,如三零八研究所和瓦窑大队车间的技术能力存在固有偏见。

    这种理念差距,使得他们即便研发出成果,也容易因“出身”而遭到质疑。

    成见是人们心中的一座大山。

    如今已经成为阻碍基层技术被认可的无形壁垒。

    尽管多数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并非出于恶意,但认知局限仍导致基层成果难以获得公平审视的机会。

    当然,行业中也存在个别别有用心的恶人。

    就像一零二研究所的冯一涛。

    赵瑞刚看向余长青:“一零二所的人会参加吗?”

    余长青不由纳罕:“你还知道一零二所?”

    转瞬又愤愤道,“这种事儿,怎么可能少得了他们!我特意打听了,他们的所长冯一涛会亲自参加。”

    刘永才见余长青情绪不对劲儿,不由插嘴问道:“这个一零二所咋了?冯一涛又咋了?”

    余长青脸色像吞了老鼠屎一般难看,脸一扭,不愿再提这个名字。

    陈学深叹了口气,缓缓地解释开来。

    在整个鞍阳市,一零二研究所堪称行业内的“龙头大哥”。

    作为老牌研究所,它备受重视,在资金、设备以及人才储备上,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前些年,政府的扶持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购置的都是当时顶尖的进口设备。

    优秀的专业人才,也都以能进入一零二所工作为荣。

    相比之下,三零八这个小规模的研究所和成立不久的四零二所,在一零二所面前,就显得不够看了。

    而他们的所长冯一涛,虽说专业能力颇强,却品性低劣。

    他曾经假借“支援三线建设”的名义,将两台精密磨床以“支援地方”为由调拨到某县机械厂。

    实际上,这两台机床是当时国内稀缺设备,价值不菲。

    后来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称在调配过程中,冯一涛收受了大量高档烟酒,进口手表等物资。

    他还曾经以“推荐工农兵大学生名额”为诱饵,将年轻漂亮的女知青调入他的研究院。

    却有人看到他逼迫女知青陪他“加班”,借机动手动脚。

    有几个女知青不从,他便诬陷对方“思想落后”“对组织不满”。

    不仅取消推荐资格,还将她们下放到条件艰苦的炼钢车间劳动。

    而今年年初,在一零二研究所主导某型农机研发项目时,冯一涛将核心部件的试制任务交给了远亲开办的集体作坊。

    这家作坊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根本不具备生产能力。

    为了应付验收,他们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竟然用劣质材料替代标准钢材。

    冯一涛不仅默许这种行为,还利用职务之便帮助其伪造检测数据。

    项目最终失败,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费。

    但他却将责任全部推给基层技术人员,导致多名工程师被批斗,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

    再加上一零二所以势压人,掠夺其他小型研究所的资源和成果,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儿了。

    刘永才忍不住咂舌:“乖乖!这么大的领导……竟然也会做这些鸡鸣狗盗的事儿啊!”

    陈学深也是越说越气愤:“最可气的是,这些事情在工业圈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但这冯一涛据说身后有些背景,再加上自身的技术能力让他在行业内有一定话语权,即便大家对他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也没人敢站出来公开检举。”

    说及此,余长青接着说道:“这冯一涛以前就在鞍阳钢厂研究院工作。后来才调任到一零二所的。听说他在调任之前,还把自己儿子调到京城去了。”

    他转头看向赵瑞刚,“你以前不是也在鞍阳钢厂吗?可认识这个人?”

    赵瑞刚点点头:“认识。”

    心中却思绪万千:何止是认识!还有着大仇!

第122章 仇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