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在宫外改奏疏[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有关朱逸《道德经》新注的事情,随着朱逸和黄子澄两人的那场纠纷,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开来。
至少对京城里的那些读书人来说是十分惊讶的。
他们没想到如此著作竟然是一个商人写出来的。
朱逸真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商人吗?
而且此前朱逸还培养出了陈伯颜和张顺之这样的人。
一时之间,朱逸的文名在京城之中迅速传播,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前段时间拜师风波刚刚平息下来,朱逸门前的人少了一些,这段时间又多了起来,前来拜师的人络绎不绝。
朱逸现在每天只能偷偷从后门出去。
奉天殿。
处罚黄子澄和张显宗的事情显然没有给朱元璋留下太多的印象。
蒋瓛正在和朱元璋汇报朱逸最近的近况。
听到朱逸每天被人围得连门都出不了以后,朱元璋哈哈一笑,似乎觉得很有趣。
“咱大孙现在在读书人里头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了,这一点很好!”
事实上,朱逸虽然有淮西武将集团的支持,但是朱元璋一直想要帮朱逸在文官那里打开局面。
原因也不全是朱元璋怕朱逸上位以后文官那里阻力太大,还有一层原因是大明需要一个文皇帝了。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铁血,雷厉风行。
在武将当中名望极高,但是这是开国皇帝。
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朱元璋虽然有时候会很反感这群文人,但是不得不承认,文人治理国家确实有其优势的一面,所以第二代皇帝得选一个文皇帝,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朱元璋会选朱允炆为太孙的原因之一。
按理说,朱允炆不是太子朱标的嫡系,这太孙人选不一定非要给朱允炆的,朱允熥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朱元璋就是选了朱允炆。
为什么?
因为朱允炆得到了文官集团的支持。
当然,早期最佳的人选肯定是朱标了,朱标不管是文官集团还是武将集团都有很高的支持率,只可惜朱标英年早逝。
朱允炆是朱元璋多方权衡之后,不得已的选择。
如果第二任皇帝还是一个武皇帝的话,这就会造成武将集团势力过大,文官被打压的局面。
这种情况不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
当然,朱允熥要是表现出能够解决这种失衡问题的能力,哪怕他没有得到文官的支持朱元璋也会选他。
立储一事向来都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
所以朱逸虽然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朱元璋也相信,即便他现在上位了,今后也有能力平衡住文武两方。
可是现在自己毕竟还有时间,能够帮他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这样朱逸以后也能轻松一些。
朱元璋向来都是这样的心态,把一切事情都给子孙安排得好好的。
就在朱元璋心中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
皇城外,左都御史王骞风尘仆仆地走了进来。
望着巍峨的大明皇宫,王骞有些唏嘘。
此次前去蓝田县,几百条人命,那些犯官的家属,一个不留全部给杀。
这种震慑,直到现在,王骞都难以忘记。
数百条人命,就这样死在了锦衣卫的屠刀之下。
稍稍感慨了一下以后,王骞走进了皇城,还没到都察院门口,就有几个同僚并肩赶上。
“
第227章 在宫外改奏疏[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