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典白话合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有达果然辞去了东家的教书工作,收拾好行李返回五河县。他家住在余家巷,一进家门,同胞弟弟余有重就出来迎接。余有重也是五河县颇有名气的秀才,兄弟俩都饱读诗书。

    当时,五河县出了一户姓彭的人家,家中好几人考中进士,还有两人入选翰林。五河县的人见识有限,全县人都争着去奉承他们。还有一家徽州来的姓方的,在五河县开当铺、做盐生意,还冒充本地籍贯,想和当地人结为姻亲。起初,余家巷的余家和当地一位老乡绅虞家世代通婚,这两家都不愿和方家结亲。后来,这两家出了几个贪图钱财、不顾廉耻的子弟,为了方家丰厚的嫁妆,娶了方家的女儿,从此便和方家做起了亲家。再后来,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方家不但不再给予额外的陪嫁,反而四处宣扬是这两家仰慕自己有钱,主动求着结亲。于是,这两家不顾祖宗脸面的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愚蠢之人,他们的行事准则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非方不亲,非彭不友”;另一类是狡猾之人,他们的行为也能用八个字形容——“非方不心,非彭不口”。这话的意思是,那些愚蠢又无耻的人,要是五河县没有姓方的富户,他们就觉得没必要结亲;要是没有姓彭的高官,他们就认为没必要交友。这样的人,自以为把势利二字做到了极致,其实愚蠢到了极点。而那些狡猾的人,心里想着和方家结亲,方家却看不上他们,他们也不敢明说,只是嘴上说谎骗人,一会儿说“彭老先生是我的老师,彭三先生邀我到书房说了半天知心话”,一会儿又说“彭四先生从京里给我寄信来了”。别人听了这些话,常常请他们吃饭,就为了听他们在席间说这些话,好去吓唬同席吃饭的人。五河县的风气就是如此恶劣。

    余有达、余有重兄弟二人,恪守祖宗家训,闭门读书,从不参与这些趋炎附势的事情。余大先生在各地游历,结交的州县官员也不少,但回到本县,他从来不敢声张。因为五河县人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总认为只要是举人、进士,就和知州、知县是一类人,不管什么事情都能说上话,知州、知县也不得不给面子。要是有人说县官是敬重某人的品行,或者因为某人是名士才与之交往,全县人都会笑掉大牙。就像没中过举的人,要是拿着帖子去拜会知县,知县能直接把人叉出门去。大家都是这样的见识。余家兄弟二人,论品行和文章,在当地堪称一绝,但因为县官从不来拜访他们,他们又不和方家结亲,也不攀附彭家,所以亲友们虽然不敢轻视他们,却也不怎么敬重他们。

    那天,余有重把哥哥迎进家门,行过礼后,摆酒为哥哥接风洗尘,兄弟俩详细地说起分别一年多来的事情。吃过酒后,余大先生也不回房休息,兄弟俩就在书房里同榻而眠。夜里,余大先生向弟弟说起要去无为州看望朋友的打算。余有重劝道:“哥哥在家多住些日子吧。我马上要去府里参加科举考试,等我考完回来,哥哥再走也不迟。”余大先生解释道:“你有所不知,我在扬州教书的东家给的束修已经用完了,我得赶紧去无为州想办法弄些银子回来,好应付接下来的日子。你去参加考试没关系,家里有你嫂子和弟妹操持。我们兄弟俩一向过着闭门读书的日子,我留在家里也没什么事。”余有重说:“哥哥这次去,要是能多得到些资助,回来就把父母安葬了吧。父母的灵柩放在家里十几年了,我们在家心里都不安生。”余大先生点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回来就办这件大事。”又过了几天,余大先生便前往无为州了。

    又过了十多天,学政的告示牌送达,即将巡视凤阳。余二先生随即整理行装前往凤阳,租下一处住所安顿下来。这天是四月初八日,第二天学政前往文庙上香,初十开始受理诉讼文书,十一日公布凤阳八县儒学生员的考试名单,十五日公布生员复试名单,每个县选取三名学生参加复试,余二先生成功入选。十六日,他参加复试,十七日复试结果公布,余二先生考了一等第二名。他在凤阳一直待到二十四日,目送学政离开后,才启程返回五河。

    与此同时,余大先生抵达无为州。知州与他交情颇深,热情地挽留他住了几日,并说道:“先生,我刚到任不久,没办法多送您银子。如今有件事,您若出面说情,我一定应允。这桩事情办成后,对方能拿出四百两银子,由三个人分,您大约能分到一百三十多两。您先拿这些钱回去操办令尊令堂的后事,日后有机会我再帮您。”余大先生满心欢喜,向知州道谢后,便去会见当事人。当事人姓风名影,牵涉一桩人命案。余大先生出面说情,知州批准了请求。事情办妥后,余大先生拿到银子,告别知州,收拾行李踏上归途。

    返程途中经过南京,余大先生想起:“天长的杜少卿住在南京利涉桥的河房里,他是我的表弟,何不顺便去探望一下?”于是进城来到杜少卿家中。杜少卿见到表哥,十分高兴,两人行礼后坐下,畅聊起分别十多年来的经历。余大先生感慨道:“老弟,你祖上留下的那么好的家业,就这样放弃实在可惜。你从前是富家子弟,如今靠卖文为生,能习惯吗?”杜少卿坦然道:“我现在在这里,有山水美景相伴,有知心朋友往来,倒也住得自在。不瞒表哥说,我也没什么特别的嗜好,和妻子带着几个孩子,粗茶淡饭,内心平静。过去的事,后悔也没用了。”说完,他给表哥奉上茶水。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