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不多时,众人来到一座气势恢宏的门楼前,一看便知是昔日冢宰的府邸。他们将拜帖递给看门的仆人,仆人引他们到厅上就座。匡超人抬眼望去,只见厅中悬挂着御书匾额,上书“中朝往石”四个大字,两边摆放着楠木椅子,尽显气派。
过了一会儿,胡三公子出来迎接。他头戴方巾,身穿酱色缎面长衫,脚蹬粉底皂靴,颔下三绺胡须,约莫四十多岁。三公子为人十分谦逊,与众人一一作揖行礼。大家纷纷向他祝寿,三公子连连推辞,回谢后,请众人入座。金东崖坐在首位,严致中次之,匡超人坐在第三位,景兰江作为本地人,与三公子坐在主位。金东崖先感谢三公子前日的宴请,三公子则问严致中:“严兄一直在京城,什么时候回来的?”严致中答道:“前天才到。此前一直在国子监司业周老先生府上,与通政范公天天相聚。这次范公告假回乡扫墓,邀我同行,我便顺路回家看看。”胡三公子又问:“范公住在何处?”严致中说:“范公在船上,还没进城,过几天就走。我前日进城,遇见雪斋先生,得知三哥今日寿辰,特来祝贺,叙叙旧情。”
胡三公子转头问匡超人:“匡先生何时到的省城?府上是哪里?住在哪儿?”景兰江代为回答:“匡先生是乐清人,到省城不久,和我同船来的,现在住在文瀚楼,正忙着选编历科考卷。”三公子连忙说:“久仰久仰!”说话间,仆人端上茶水,众人喝过。三公子起身,邀请大家到书房就座。
进了书房,只见席上已坐着两个人,头戴方巾,白须飘飘,举止神态透着一股傲慢。见四人进来,他们慢悠悠站起身。严致中认出二人,上前说道:“卫先生、随先生都在这儿,我们一起行个礼吧。”众人相互作揖后,各自落座。那卫先生和随先生也不客气,依旧坐在上席。这时,仆人来禀报又有客人到,三公子便出去迎接。
众人坐下后,景兰江向卫、随二人请教籍贯。严致中抢着介绍:“这位是建德的卫体善先生,是建德的举人;这位是石门的随岑庵先生,是资深的贡生。二位先生在浙江做了二十年的文章选家,选编的文章,影响遍及天下。”景兰江赶忙恭敬地行大礼,表达仰慕之情。然而,那两位先生却连其他人的姓名都懒得询问。倒是随岑庵认出金东崖,想起当年金东崖进京入国子监时,二人曾有过一面之缘,便与他攀谈起来:“东翁,自京城一别,又过去好几年了,怎么回浙江了?是任期满了准备授职,还是要升迁了?”金东崖苦笑道:“都不是。如今部里来投靠的人太杂,又赶上司官王惠出去做官后投降宁王,后来朝廷又查办刘太监,经常到部里清查案卷。我怕久留惹麻烦,就告假离京了。”
正说着,仆人端上面食,众人吃过。饭后,卫先生和随先生闲聊起来,话题转到文章选编上。卫先生感慨:“现在的选本越来越差了!”随先生附和:“谁说不是呢。上一科我们俩就该选编一部,好好整顿一下风气。”卫先生眯着眼,语气轻蔑:“上一科根本没有像样的文章!”
匡超人忍不住插话:“先生,上一科的墨卷到处都有刻本,怎么能说没有文章呢?”卫先生反问:“这位兄台贵姓?”景兰江代为回答:“这是德清的匡先生。”卫先生解释道:“说没有文章,是指没有遵循文章的法则。”匡超人不解:“文章既然能中选,不就说明符合法则吗?难道除了中选的标准,还有别的法则?”卫先生摇头:“年轻人,你不懂。写文章是替圣贤立言,有一套固定的规矩,可不是像杂书那样随便写的。通过一篇文章,不仅能看出作者的富贵福泽,还能窥见国运兴衰。洪武、永乐年间有那时的法则,成化、弘治年间有那时的法则,代代相传,自有章法。比如主考选出一榜考生,有的文章确实合乎规范,有的不过是侥幸。但只有经过我们选家批改点评,这篇文章才能成为典范。要是某一科没有值得入选的文章,那就是没有文章!”
随先生也补充道:“年轻人,所以我们不怕考不中,就怕考中后,写出的文章拿不出手。不然就算侥幸中举,也得一辈子羞愧。”接着,他又问卫先生:“最近马静选编的《三科程墨》,你看过吗?”卫先生不屑地说:“就是他把选编这行搞坏了!他整天在嘉兴蘧坦庵太守家混,尽讲些杂学。听说他杂书读得倒不少,但对于文章的章法道理,一窍不通,胡乱点评,把好文章都糟蹋了!所以我让家里子弟读他选的文章时,先把批注涂掉。”
正说着话,胡三公子带着支剑峰、浦墨卿走了进来,大家一起摆好桌子,吃起饭来。因为要等赵雪斋,一直到晚上都没能开席。直到一更天,赵先生坐着轿子,由两个轿夫抬着,前后各有两枝火把照亮,匆匆赶来。他下了轿,和众人一一作揖,抱歉地说:“对不住,让各位先生久等了。”这时,胡府又来了许多亲戚和本家,于是把两桌酒席改成三桌,大家围坐在一起。酒席散后,各自回家。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