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靖宇出山[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情况”的万言书面报告,交给省委。报告详细地讲述了磐石的形势,中心县委会议讨论情况,以及哗变的过程。从此,张玉珩离开吉林和南满地区,转到北满工作。
当时的省委巡视员张贯一在1933年5月31日给省委的报告中对此做了如下报告:
“……磐石党团县委领导上的错误,偶以遭受挫折,即认为环境恶劣,无法单独活动,故在去年7月间极可耻地把自己的武器送给了一个惯匪常占,并捧他做为我们队伍的领导者,实际上不但削弱了我们的政治上的影响,党(而且)把群众抗日武装断送给胡匪之手,致(至)2月党团同志均感匪首野心勃勃另有阴谋和单独造成自己的实力,事至无奈,只得无计划地从胡匪窝里哗变出去,人数百名,大小新式武装无法存在,故采取割头换象的办法,改常占胡匪名义为五洋胡匪名义相号召,行动上不过到处与胡子头很和平地会晤而已,由桦甸直走东满,万一环境再恶劣时,以便避难苏联。但到桦甸和永吉交界一带,因种种困难无法东渡,一般同志大半悲观、消极,感觉没有出路,当时一般下层同志多半主张我们的队伍是磐石党领导之下的应回磐石去干,另一部分同志主张乘机东渡,两方面相争不已,全体又感到无法东渡,只得静候省委前来解决。”
磐石的游击队在等着省委前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想让省委给他们派个能人来。省委没有让他们失望,这次果然给他们派来一个了不起的大能人,这个人就是起草上述那份报告的张贯一,也就是日后被日本人称为“山林之王”的杨靖宇。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本名马尚德。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乃超。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其父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今确山县靖宇小学)读书。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现河南工程学院),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当时,杨靖宇是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省军委代理书记。省委派他到南满来的任务很明确,目标定得也很高——整顿磐石、海龙的党组织和游击队,为发展“30倍武装而斗争”,迅速建立红军32军第1师,“以磐石为根据地创立磐石的新苏区”。
中共满洲省委派杨奠坤到吉林,组建武装队伍,进行抗日斗争。在一次和日军的战斗中负伤,返回哈尔滨治疗。接替他的是满洲省委的战友,后来大名鼎鼎的抗联英雄杨靖宇。由于杨奠坤在抗日队伍中威信较高,这样一来可能会影响部队士气。因此,杨靖宇(原名叫马尚德)决定改名。他了解到杨奠坤说话时的声音佷像“靖宇”,而且“靖宇”在朝鲜语中有“驱逐外敌”之意。因此,杨靖宇(原名叫马尚德)决定改名。杨靖宇将军身高一米九三,是中国人里罕见的大高个儿;又因其语言天赋,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关东大汉。
1932年深秋,已是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的杨靖宇,接受了更艰巨的任务。根据党的决定,他将去吉林的磐石、海龙等地巡视,全权指导那里的党、抗日游击队和地方群众组织工作。这是他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开始。踏上去往南满的征途,投身武装抗日,杨靖宇将在自己的生命史上同时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最光辉最悲壮的一页。他很为自己的使命感到自豪,又为自己换了一个新的名字:
——杨靖宇。
杨靖宇是1932年11月份的时候化装成一个商人(杨靖宇的名字也是从这时开始起用的)从哈尔滨出发的,那时还不知道南满游击队已经离开了常占队,因此他一到南满最先找到了常占。
正在为游击队独立出动感到生气的常占,一听说共产党的人又来了,马上下令:把来人给我扣起来!
第37章 靖宇出山[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