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剿匪平叛[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玛纳斯小镇,一个史姓的富户人家倾祖宗四代的全部家业,免费招待所有路过的义勇军官兵,每一批义勇军官兵到来,他们都要备上2060桌丰盛的宴席,让官兵们吃个饱、喝个好。而每每这个时候,整个家总是忙得不亦乐,;90多岁的史家太爷总是喜欢让孙儿们抬着给每一个官兵敬酒,老人讲得最多的几句话是:“中国要强大”,“中国不能让人再欺负了”,“打败小日本,强盛我中华”。史家的太婆每次都要不辞辛劳地给每位官兵点上她自己早已包好的“莫和烟”,看到一些没有抽过烟的官兵直打“哈卡”的样子,老太太总是笑得合不拢嘴:“这就好,这就对了,就应该这个样子”。三个小孙女,则在家人的鼓动下,不时朗诵岳飞的诗词《满江红》,而每每孩子们朗诵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等动情之处的时候,整个屋子总是出奇的静寂,而朗诵的孩子似乎也揣摩到了大人们的心思,每到这时,总是把声音放得慢慢的,有时甚至短暂的停住,直到被一些哽咽声,哭泣声所打破,家里的其他成员则不分男女老幼,全都聚集在厨房,个个汗流浃背,有的还不时借端菜、上饭、倒茶的机会和官兵们打个招呼,一些要求帮忙干活的官兵也都被悉数婉拒,全家人只要求官兵们吃好、喝好、休息好,不图回报,不惜财物,不管人员多少,每批都要招待,每次都是如此的盛情,他们倾家荡产招待抗日官兵的高姿态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时过数年,数十年,甚至70多年后,一些健在的义勇军老战士都还念叨着,打听着,传诵着史姓人家的事迹。
在沙湾、乌苏、呼图壁、昌吉等义勇军路过的主要城镇,到处可以看到捐献粮食、食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场面;在义勇军尚未涉足和到达的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自发组织了数以百计的骆驼队、马车队赶赴省城迪化慰问。
当时的新疆政府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对待义勇军的问题上还是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从接到中央政府有关义勇军回归新疆的电报后,仅以新疆省政府主席金树仁名义下发的要求搞好接待工作的电报就有23份;这些电报全都要求义勇军经过的各县市“竭力供应,取据具报”,“一经请求,悉数照办”,“从优招待,俾资饱暖”,并明确规定:“每人1天的食面不少于两斤,凡到县城每人发羊肉半斤,每官长发羊肉2斤,旅团长再加数斤”。
为了确保义勇军在新疆境内的生活,金树仁还接受了省府代理秘书长宋兴周的建议,抽调当时因擅长接待工作而享有很好口碑的气象局专员孙国华和焉耆县县长韩勋,组成专门的接待团队,分赴沿途各县市进行督导和落实;并委派省府前任秘书长鲁效祖坐镇抗日义勇军集中进入的塔城指挥(鲁到塔城后不久便出任塔城地区行政长,即相当于后来的地区专员);
正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悉心照顾和关怀,才能够使疲惫不堪的义勇军官兵在短时间内得以康复;尽管随后很短时间内他们就不得已而卷入了新疆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但绝大部分抗日义勇军官兵还是保持了较好的气节,为后来新疆的稳定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贡献。
驻守伊犁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大部分官兵,放弃返回东北故土的愿望,征尘未洗就投身到保卫祖国西部边疆的神圣事业之中。没有义勇军官兵浴血奋战,就不会有红军西路军顺利进入新疆首府迪化。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创了新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后,为平定新疆内乱、维护国家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3年2月27日,一直同新疆政府“分庭抗礼”的伊犁张培元,以伊犁“边防吃紧”“外族进入我方领土如入无人之地,如不尽快改变这种情况,我等都将成为千古罪人”为由,先后两次致电新疆省政府主席兼督办金树仁,要求调派一部分训练有素;回归新疆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戍边。为促成金树仁同意之目的,张培元先做通了当时塔城地区行政长鲁效祖的工作,促使鲁也同时向金树仁建言:持续不断的接待工作使塔城财力枯竭;粮食告急,为减轻塔城地区接待上的压力,经和苏方协商,拟让部分东北抗日义勇军改道伊犁进入我境。出于稳定大局和制约张培元的考虑,金树仁在将李杜;王德林所属部队大部分调往迪化的同时,同意李;王两支部队中的1500多人,改由伊犁霍尔果斯(当时叫尼堪卡)入境,并由两支部队中职务最高的原吉林自卫军师长邢占清率领,留守伊犁,加强边务。这样“一分为二”的做法,使得张培元扩充势力对抗省府的“如意盘算”完全落空。
作为伊犁地区和迪化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共同首领
第30章 剿匪平叛[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